最近几年,每逢节假日,高速公路上总能看到一幅特别有意思的景象。
有些司机在服务区里焦急地踱步,不是排队上厕所,就是在等那个空出来的充电桩;还有些司机在加油站前排着长队,看着不断上涨的油价,脸上写满了无奈。
但与此同时,也总有那么一些人,从头到尾都显得气定神闲,仿佛长途奔波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次轻松的郊游。
很多人心里都会犯嘀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开不同的车,长途出行的体验真有天壤之别吗?
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高速这种极限工况下,传统燃油车和现在越来越主流的混合动力汽车之间的差距,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咱们先从一个最考验司机心理素质的场景说起:高速超车。
相信很多开惯了燃油车的朋友都深有体会,当你跟在一辆慢悠悠的大货车后面,瞅准机会准备变道超越时,那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实在不好受。
你一脚油门踩到底,能听到的首先是发动机声嘶力竭的咆哮,转速表指针猛地向上蹿,整个车厢里都充满了那种“我很努力”的噪音。
可偏偏车速的提升却总是慢半拍,好像使出了全身力气,车子却只是不情不愿地往前挪。
这时候,你从后视镜里看到旁边车道后方的车辆越来越近,而你想超越的大货车又像一座山一样挡在前面,手心出汗、心跳加速都是最真实的生理反应。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传统内燃机和变速箱的动力传递需要一个过程,降挡、拉高转速都需要时间,这个动力响应的延迟,在关键时刻就成了安全隐患。
不少同价位的家用燃油车,零到百公里加速时间还在十一二秒开外,这个数据在日常市区代步可能没问题,但在高速上,就意味着更长的超车时间和更大的风险。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混合动力汽车的表现。
同样是超车,混动车给驾驶者的感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有电动机的辅助,甚至在很多时候是电动机主导驱动,它的动力输出几乎是瞬时的。
当你踩下加速踏板,强大的电流瞬间驱动电机,那种迅猛而直接的推背感会立刻把你牢牢按在座椅上,车辆会毫不犹豫地向前窜出。
没有发动机的嘶吼,也没有变速箱的思考人生,整个加速过程安静、平顺且一气呵成。
很多国产的混动车型,零百加速已经能轻松跑进七秒甚至更快。
这多出来的几秒钟,在高速上可不是为了让你跟人飙车,而是为了让你在需要脱离险境时,有足够的能力和底气,这份安全感是燃油车难以比拟的。
说完了动力,再来聊聊舒适性,尤其是长途驾驶中对人影响最大的噪音问题。
开燃油车跑长途,时间一长,车厢就好像一个移动的噪音发生器。
发动机为了维持高速需要保持在较高的转速,其本身运行的轰鸣声,再加上高速行驶时巨大的风噪和轮胎滚动的噪音,这几种声音混合在一起,持续不断地冲击着你的耳膜。
你想听个导航语音,音量得开得很大才能听清;想和副驾驶说句话,也得不由自主地提高嗓门。
等开上三四个小时到达服务区,一打开车门,你会感觉整个世界都清净了,但耳朵里还嗡嗡作响,那种疲劳感是由内而外的。
混合动力汽车在这方面则展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
在高速巡航状态下,大部分混动车型会优先使用效率更高、更安静的电动机驱动。
即便发动机需要介入工作,通常也是在一个非常平稳且高效的转速区间运行,主要是为了给电池充电或者辅助驱动,其发出的声音非常轻微,被隔音棉过滤后,传递到车厢里几乎难以察觉。
有实际数据显示,在同样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行驶时,主流混动车型的车内噪音分贝值能比同级别的燃油车低百分之十五以上,甚至更多。
这听起来只是个数字,但体现在实际感受上,就是天壤之别。
你可以用正常的音量听音乐、和家人聊天,整个旅途会变得更加惬意和轻松,连续开几个小时也不会觉得头昏脑涨。
当然,出行成本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一笔账。
从上海到广州这样超过一千公里的长途,一辆百公里综合油耗八升的燃油车,加满一箱五十升的油,大概能跑六百多公里,这意味着中途至少需要进服务区加油两次。
如果碰上节假日,排队加油的场景更是让人头疼,宝贵的假期时间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而现在的混合动力汽车,特别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混动车型,普遍具备超长的综合续航能力。
满油满电的状态下,续航轻松突破一千公里是家常便饭。
这意味着你可以从北京出发,一口气开到南京甚至更远,中途完全不用进服务区,这种掌控行程的自由感,是燃油车主很难体验到的。
不过,事情总有两面性。
混合动力汽车,尤其是插电式混动,也有它自己的烦恼,那就是在电量耗尽后的补能问题。
如果你家里没有安装充电桩的条件,完全依赖公共充电设施,那么在节假日的高速服务区,抢充电桩的难度不亚于春运抢火车票。
排队一两个小时,结果只充了百分之二三十的电,刚上高速跑一小段就又没了。
更尴尬的是,当插电混动车在馈电状态下行驶时,由于身上还背着沉重的电池组,它的油耗反而会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更高,这就完全失去了混动车省油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多数没有便利充电条件,又希望享受混动车带来的驾驶体验和经济性的用户来说,非插电式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型,或者那些即使在馈电状态下油耗控制依然出色的国产新一代混动技术,或许才是当前最务实、最省心的选择。
它们不依赖充电桩,加油就像燃油车一样方便快捷,同时又能在绝大多数工况下实现比燃油车低得多的油耗,真正做到了取长补短。
最后还有一个隐形成本就是保养,燃油车复杂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需要更频繁的维护,五千公里一换机油是常态,几万公里还要更换火花塞、清洗油路等,都是不小的开支。
而混动车的发动机由于工作负荷大大降低,保养周期可以轻松延长到一万公里以上,电机部分更是几乎免维护,长年累月下来,省下的保养费用也相当可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