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不少车祸现场,可车还没出事,心就早先悬上了。那种现场,多半不是铁皮撞得多响,而是人心没底——你说你花了二十多万买辆新能源车,销售拍着胸脯吹功能,说高速巡航能自动变道,自动泊车精准得能让你闭眼倒库。真要试试,你敢么?我是不敢。
前两天一个新闻让我的老司机身份有点动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智能汽车大会上甩出一组冷冰冰的数据,我国累计召回了1.2亿辆汽车。这数字大到让人怀疑是不是小数点跑错了地方。可不是玩笑,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监管部门“点名”后,才灰溜溜地召回。更带劲的是,去年每四辆召回车里就有一辆是因为辅助驾驶系统出问题。你信技术,技术却在关键时刻变脸。买车,活像开盲盒——你不知道是买到钢筋铁骨,还是买了个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
想象一下,你去年咬咬牙换了辆新能源,准备体验生活。销售跟你说,“放心,自动驾驶已经很成熟了,国内领先!”你握着方向盘,兴奋得像刚拿驾照的新手,结果高速上一拐,“老司机”突然神经错乱,车误判车道,猛地往右一甩,差点把你送到护栏上。下车去4S店理论,人家一副见惯不怪的样子,“系统偶尔小故障,正常。”这正常,怕不是把命看得太轻了点。
其实,类似场景并不稀罕。数据显示,2024年辅助驾驶问题召回的车辆超过255万,每年有近四分之一召回都跟“智能”挂钩。掰指头算算,每天差不多有7000辆车因为这些炫技功能,忽然变身马达失控的“盲盒”。我有时候怀疑,智能是让人更安心,还是添了个新焦虑?
更魔幻的是,新能源车火灾事故如今也被纳入“强制报告”。这名字听着像交作业,对企业来说却是道坎。以前电池热失控,厂家第一反应是死命掩盖,生怕微博热搜上多了几张冒烟的自家LOGO。车主发视频爆料,没两天就会被公关找到,删帖补偿、闭嘴。现在国家给企业戴上“紧箍咒”:别以为烧了还能装没事,所有事故必须主动上报,藏着掖着的时代算是过去了些。
说到技术升级,也别只盼着你的车能多识别几张人脸。OTA(在线远程升级)以前是高科技体验,现在成了安全漏洞的救火队。有些厂家给你悄悄升级刹车程序,你以为只是界面漂亮了点,其实被偷偷规避了潜在大故障。新规说,升级什么必须有详细报告,厂商不能靠一纸“优化说明”净化黑历史。硬要说,这是汽车圈的“版本清算”——每次升个级,都得交待清楚是不是在修补可能害人命的漏洞。
当然,监管这玩意不是一纸命令能管住所有人的脑洞。最新出炉的“汽车安全沙盒监管”打算让新技术像小学生玩沙子,在盒子里尽情挖坑、填坑、翻车。比如前阵子某新势力瞎推的眼球追踪功能,本来是防瞌睡,结果系统一识别你眯眯眼,就强制减速,高速路上后车差点“送你一程”。未来这类极限脑洞,得先在沙盒里来回折腾,测到问题再“上岗”,烧了钱总比烧了人强,对吧?
说到监管的后手,那就是对虚假宣传动真格了。市面上有些车型,广告语写着L3级自动驾驶,实际只会辅助把你送到维修站。法院判的理由很简单:“自动”二字让用户异常信赖,信了就容易“埋单”——有时候买的不只是服务,是风险。一句说溜嘴的“无忧驾驶”,可能让你真以为不用操心,自信到敢闭眼上路,真闹出事来,厂家的公关词库甚至比技术支持还齐备。
仔细想想,这场1.2亿辆车的召回风暴,背后是无数车主用亲身经历让行业起了变化。有人把新车烧成了新闻,也有人“被智能”吓回了老三样汽油车。从被动调查到主动报告,从信息遮掩到逐步透明,这故事听着进步,但掩不住每一位车主的疑虑。
最后,还是要说,技术是件好事,监管也值得喝彩。可买车这事,终归是自己的命绑在一堆代码和铁皮上。虽然国家出手,盲盒变得越来越透明,但“安全感”这东西,你准备往哪安放?下次买车时,你会先问一句:这功能真测过吗,召回记录能查吗?还是那句话,方向盘的背后,不止是智能,也不止是噱头,还有活生生的人。
所以,买车真的是“开盲盒”吗?国家强力监管能让这盲盒变成保底,还是只限于把概率降低?你又如何权衡技术带来的便利和风险?欢迎各位不怕麻烦的主儿,聊聊你们的安全感又值多少钱。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