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市场上常见的电动二轮车中,绝大部分车型都采用后置轮毂电机,而中置电机的车型则相对罕见。尽管中置电机在爆发性能、大扭矩以及操控感方面都表现出色,远胜于轮毂电机,但为何并未成为电动二轮车的主流选择呢?这其中究竟有何缘由?
一、成本因素至关重要
市面上常见的电动二轮车,其价格大多控制在3000元以内,这是消费者普遍能接受的价位。相比之下,中置电机即便是在最便宜的情形下,其成本价也高达1000元左右,远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预期。而传统的轮毂电机,其采购价格仅为150元左右,价格优势明显。因此,若电动二轮车普遍采用中置电机,势必会导致整车价格的显著提升,突破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从而影响其市场接受度。
二、中置电机性能过剩,不适用于低速电动车
日常使用的二轮电动车,其代步需求并不需要高性能电机。在速度50-60km/h的范围内,2000W以内的轮毂电机已足够应对。而中置电机,其高性能特点对于这类低速电动车而言,实际上存在过剩现象。除非是高速电摩等需要达到80km/h以上的速度,且轮毂电机因自身重量和散热问题而无法满足需求时,中置电机才会被考虑。
二、中置电机维修保养成本高
与轮毂电机相比,中置电机的结构更为复杂。一旦中置电机出现故障,如烧毁或传动结构出现问题,车辆将无法行驶,且维修过程相当繁琐,更换配件的成本也相对较高。此外,中置电机还需要定期对皮带进行保养,并确保电机得到充分润滑,这些都会增加后期的保养成本。
三、中置电机耗电量大
普通二轮电动车的用户往往更关注续航里程,而非速度。然而,中置电机却能同时满足速度与动力的双重需求,但其缺点是耗电量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电机驱动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再加上传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因此,配备中置电机的电摩产品,其续航能力通常并不出色。
四、总结:
中置电机在电动车上的应用相对较少,这主要归因于其高昂的成本。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轮毂电机因其较低的成本和满足日常需求的动力性能,成为了更受欢迎的选择。然而,随着电摩的解禁以及换电站的普及,中置电机车型的市场潜力可能会逐渐释放。届时,这类车型或许能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对于这一观点,您有何见解?期待您的留言交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