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2000人奔赴欧洲建厂:中国电池如何改写全球汽车格局?

宁德时代派往欧洲的2000名工人,仅仅是中国企业数千人出海浪潮的一个缩影。这股浪潮背后,揭示的是欧洲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中遭遇的严峻困境——传统巨头在动力电池领域严重落后,产业环境碎片化,内部矛盾重重。当欧盟在能源危机和政策摇摆中步履蹒跚时,中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先进产能和技术,更是一场双赢的合作:欧洲获得产业升级的助推力,中国企业则打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这场跨越大陆的产业共振,将如何重塑全球新能源格局?中欧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又将走向何方?

Hello大家好,欢迎收听我们的播客,我是主持人小林。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明轩先生,一起来聊聊最近的一个热点话题。大家好,我是明轩很高兴来分享一些看法。最近有一件事情特别引人注目,就是,宁德时代直接派出了2000名工人去欧洲建设电池工厂。然后还有其他的一些中国企业加起来也派出了数千人。这个事情,其实背后牵扯出来的是很多层面的,包括欧洲的汽车产业现在的困境,以及他们在电动化转型当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这个事情确实挺让人好奇的。那我们就直接进入今天的讨论。咱们先来聊第一块,就是欧洲汽车产业现在的困境,以及他们在电动化转型当中遇到的一些澜题首先,第一个问题,欧洲的传统汽车巨头在电动化转型当中,到底遇到了哪些关键的短板?就是欧洲的那些老牌的汽车公司,他们其实在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些技术上面是有非常深厚的积累的。但是他们在新能源汽车的最核心的三电系统,尤其是动力电池上面是严重掉队的。听起来像是他们有一身好武艺,但是没赶上新的潮流。没错,而且他们尝试过自己建一些电池厂,但是要么就是良品率低,要么就是投产周期长,要么就是原材料的保障弱,反正就是没有办法跟得上整个整车的量产的节奏,然后再加上他们这个电动化的转型,跟自己的整个供应链的重塑也是磕磕绊绊所以导致他们的整个进度被拖慢。你觉得欧洲现在动力电池的产业环境跟中国相比有哪些明显的差距?欧洲的动力电池产业其实是很碎片化的,没有什么真正的龙头企业和完整的产业链。听起来好像各个部分都没有连起来。对,而且他们的原材料的采购,包括一些核心的零部件的生产都是比较分散的,然后加上他们严格的数居合规和环保的标准。也让产业的效率受到了影响再加上他们能源价格的波动,也让他们建新的工厂很有压力,所以整体上就是跟中国相比,在规模上成本上和技术创新上都有比较大的差距。你觉得,就是欧洲这个汽车产业在电动化的转型当中,它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其实我觉得,欧洲的汽车巨头,他们一方面是要跟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去抢有限的这个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就是他们自己的盈利和现金流也都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然后再加上他们的供应链的重塑,以及去碳化的进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再加上他们内部的裂痕也越来越明显,所以他们整个产业的升级就变得非常的缓慢,对,他们甚至有可能就这样一步步的让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让中国和美国来主导整个产业的方向,行欧洲汽车产业困镜。这部分内容咱们就先聊到这儿,休息一下马上回来我们现在来进入第二个部分,咱们来聊一聊欧盟内部的矛盾和博弈。第一个问题,俄乌冲突对欧盟的产业政策到底带来了哪些冲击欧盟其实在俄欧冲突爆发之后,他们就选择了全面的追随美国,对俄罗斯进行了非常严厉的制裁。那结果就是,欧洲的能源价格飙升,然后整个工业的成本也暴涨,包括像德国的化工巨头巴斯夫。它就不得不削减了它在本土的一些产能,甚至把一些高耗能的业务都转移到了亚洲,看来这个制裁真的是让很多企业都撑不住了。没错,然后,包括德国的一些汽车零部件的工厂,也因为电力的成本太高了,就直接停产了。所以欧盟的制造业的竞争力就明显的削弱了,包括他们本来想通过加征关税来保护自己的本土产业,结果反而引来了美国的报复,美国不光是对欧盟的电动车,钢铝镜行了加税,而且他们还威胁说,要切断欧盟的一些企业跟全球市场的联系所以欧盟的这个产业安全就变成了非常大的问题,欧盟内部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面到底有哪些分歧?像法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他们其实是很依赖中国的新能源的投资的。包括他们的一些地方政府也都在积极的邀请中国的企业去他们的国家建厂,然后来带东当地的产业升级和就业。看来他们是真的很看重中国这个合作伙伴,没错,但是他们布鲁塞尔的高层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是把中国当成一个系统性的对手的,那现在他们也开始慢慢的承认中国这个市场它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你又无法忽视它,但是他们欧盟还是在纠结说,怎么去管理竞争,那包括他们的外交和经贸的关系,其实还是处于一种拉锯的状态,那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内部的不同的李一和不同的担忧。你觉得欧盟现在这个所谓的去风险的政策到底暴露出了哪些问题?他们其实一边想要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一边又在防止中国的这种低成本的产能涌入,那结果就是他们欧盟的政策就变得非常的教条,也非常的短视,就感觉他们好像在自断生路。没错,没错,因为他们欧盟的政策,其实没有办法真正的阻碍中国这种产业升级的,那结果就是他们欧盟的本土的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的被削弱,然后他们跟中国的经贸关系也越来越紧张,那其实也暴露出了欧盟的战略的被东,以及他们内部的裂痕,也让他们在全球的博弈当中,越来越被东。聊了这么久的欧盟内部矛盾信息量不笑,咱歇会喝口水,待会继续。那我们现在来聊第三个部分,就是中企出海对欧洲的深远影响。那第一个问题,我就想问一下,中国的这些动力电池企业去欧洲建厂,到底给当地带来了哪些改变?欧洲的汽车产业现在终于有了动力电池的支撑,那他们电动化的转型就大大提速了。然后,包括像德国的宝马,匈牙利的宝马,他们的高端的项目都依赖中国的供应,那这就让他们的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更有竞争力,也帮助他们巩固了在全球的产业链里面的地位。看来这个合作确实是让欧洲的汽车产业焕发了新活力,没错,然后,包括中国的这些企业,他们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那这就帮助欧洲提高了本土的产业能力。包括像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它不光是带来了投资,它也带动了中国的这些设备商、材料商、软件商同步的出海。那这就让欧洲的整个新能源的产业链更加完善,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税收甚至他们还承诺说,要使用百分之百的可再生能源,那这就帮助他们达到了欧盟的非常严苛的碳足迹的标准。那也让中国的这个产业体系更深入的嵌入到了全球的价值链里面你觉得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去欧洲建厂这件事情对于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欧洲的市场,现在对于中国的这些高端的制造业的产品是越来越开放了,那中国的这些东力电池企业不光是通过这种直接投资去欧洲,而且他们还通过这种兼并重组去欧洲的本地的一些企业。那这就让他们能够更贴近市场,然后也更快的去响应客户的需求。等于说双方的经济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没错,是的,而且中国的这些企业他们在欧洲的投资,是受到欧洲的严格的法律和监管的,那他们也要雇佣本地员工,采购本地的一些服务,然后也要缴纳全额的税收。那这其实就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就是欧洲获得了先进的产能,中国的企业通过这种合规的操作去打开了欧洲的市场。那也帮助中国的产业体系去实现了升级,同时,也为全球的能源转型做出了贡献你觉得,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现在在欧洲的这种发展态势,会给中国和欧洲的未来合作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现在中国的这些动力电池企业,他们已经在欧洲建了多座工厂,然后,而且他们的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了,那他们也会把一些中国的这种新型的产能,比如说他们的这个大圆柱电池或者他们的凝聚态电池,一些技术带到了欧洲,那欧洲的这些高端的市场,包括一些储能的市场,对这种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电池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这些企业可以在欧洲实现这种技术、产能和市场的三重出海,这确实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没错,而且中国的这些企业,他们在欧洲的合规的经营,也让他们成为了连接双方产业和市场的一个桥梁。那未来的话,随着欧洲的绿色转型的推进,他们在储能、智能电网这些领域的一些需求也会不断的增长那中国的这些企业是可以跟欧洲的本地的一些企业一起去开发这些新的项目,那这样的话,就会推动整个全球的新能源产业的升级,也会让双方的这种经贸关系更加的高端化,也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对,今天咱们聊了这么多,关于中国的这些动力电池企业去欧洲建厂背后的一些深层的意义。然后也看到了,其实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不光是中国的企业提升自己在全球的影响力,其实欧洲的整个产业升级的路径。也被打开了,那未来的话,我觉得这种基于市场和产业的这种深度合作会成为全球的一个新常态。好了,那么这期节目咱们就到这里了,然后感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期再见。

宁德时代2000人奔赴欧洲建厂:中国电池如何改写全球汽车格局?-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