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跌到了3719辆,新款问界M7却还敢涨价3万块,你说这是不是有点“膨胀”?咱们普通人看这事,第一反应就想问:不都说车市很卷么,怎么有人逆势涨价?这是不是太不拿消费者当回事?可偏偏,问界M7就是这么干了,新车一上市,价格直奔27.98万起,还整了个纯电版要31.98万起。来,咱们细看看,背后到底什么逻辑。
是不是好看了?没错,新款问界M7确实比以前顺眼了。长得好看的东西总能多卖点钱,这规律在车圈也成立。那LED贯穿式大灯,底部格栅配横条,看着就比老款有范儿,激光雷达啥的也都往上堆,确实颜值和科技感一齐飞。但你说,为了这点改动,就多掏3万块,值吗?
是不是更大了?也有道理。新款尺寸你说大就大,长宽高都涨了一圈,轴距也跟着膨胀,空间快到大型SUV级别。毕竟中国人买车总爱“加长”,感觉空间大了才值得。可问题是,大不代表贵啊。尺寸增加,消费者能感受到,但不是直接买单的资本。你开个会,副驾能躺平,老板键、腿托、小桌板,弄个冰箱都塞进去了,还加了娱乐屏。这些东西在家具市场值多少钱?你买个沙发,买个桌板,也就一两千块钱;在车上,一下子变成了成千上万。这“车载溢价”,不得不说让人怀疑人生。这到底值不值钱?是不是变成了“交智商税”?
那配置呢?说实话,堆料是够狠。前双叉臂悬架,后五连杆,还升级了双腔闭式空气悬挂,全车可调高度80毫米。有些懂行的车友看到这些数据可能会觉得“技术流了”。但其实对大部分家庭用户来说,这些技术带来的体验升级感知并不强烈。悬架再好,堵在二环路上你照样是慢慢挪。玩车的在乎,但全家人开谁能天天去爬山越野?所以,你花三万块,其实是买了一个用不上的“潜力”而不是日常的刚需。
动力这块也是你来我往。增程版还搭那套熟悉的1.5T发动机,纯电续航说得挺好看:165公里到251公里不等;纯电版一下子高到710公里,电池也给到了100度。但再牛的续航,那是理想状态下的数字。现实中,空调一开、堵车一遭、冬天来一波,续航还不是要打个折?尤其在城市一族眼里,充电便利性远比续航数字本身更重要。大家心里都门清:“数据是数据,实际用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智能驾驶呢?华为ADS4.0智能辅助驾驶坐镇,硬件和算法都升级。但大家有没有想过,现如今智能驾驶的实际体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属于“辅助”而不是“托底”。开车不靠自己,谁敢?搞点智能辅助不会让人只看功能不看价格,毕竟车还是要靠人掌控。
最让人疑惑的是涨价的底气。车圈有句话:涨价是掀桌子的最强信号。但为啥销量只有3719辆时,还有底气去涨呢?是不是觉得自己产品力绝对碾压?还是隐藏的“数据游戏”在背后支撑——比如发布当天说1小时订单破3万,这数字真有多少水分?锁单和实际提车中间隔着多少变数?去年也是说订单火爆,结果实际销量却越来越低,厂商自信,消费者疑惑。
问界M7的涨价,其实是在和自我较劲,也是在跟整个行业唱对台戏。这是不是一种“供给侧自信”?是不是指望通过高端化把整个品牌拔起来?如果说问界借着华为的管理系统、系统生态在车圈想要“只做更好的”,那还说得过去。可华为加持对于多部分消费者来讲,更像是“科技彩衣”,羊毛还是得出在自己身上。你说我买个华为手机用鸿蒙,是在体验系统生态,花三万多买辆问界,真的就是为这套生态服务吗?谁家买车现在不考虑空间、动力、稳定性、后续保值,哪能光顾着“智能座舱”这些新鲜玩意儿?
归根到底,买车的理由很朴实:如果我多花3万,是不是能给我的家庭带来“质变”?还是只是个“体验升级”?这道题,其实没有厂商能轻描淡写地给出答案。问界M7这波涨价,大多数车友心里都有个算盘:你涨价可以,但我真的觉得你物超所值吗?配置再高,终归要落地,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前几年问界销量巅峰靠的是什么?是供应链优势,是价格策略,是大家对新鲜的动力总成和智能驾驶的尝试愿望。而现在,所有厂家都在拼配置、推豪华、卷价格,谁家的科技不眼花缭乱?整个新能源行业都在疯狂降价“卷到飞起”,你涨价,真有底气吗?
也有一部分人觉得,国产高端不能只靠性价比,更要有品牌和产品力。所以问界这次加价升级,是在往“国产豪华”的赛道上试水。但豪华的门槛不是堆料,不是加配置,更不是只讲供应链和广告。你得让用户真正觉得“我愿意花多一些钱,为了这种体验,没白花”;而不是“好像什么都变得很贵,但和别的品牌没拉开差距”。
咱们再说说现在这个大环境,都知道新能源SUV市场已经不是前几年那种蓝海。比亚迪、理想、蔚来,哪家不在下赌注?老百姓买车越来越理性,跑了几家店,试了半个小时,一比较,心里就有数了。如果说问界M7能靠涨价挽回销量,那真的说明它有独门秘籍;可如果用户在配置和体验之外,算了算钱包,觉得三万块能有别的选择,那这波操作就是“自嗨”。
其实这件事情背后反映的,是整个国产车企对自我定位的焦虑。卷价格就容易让产品变得同质化,拼配置大家都能抄作业。到底有没有一家能真正做出“让用户非买不可”的理由?问界M7这次试图通过涨价给大家“制造新理由”,但新理由能不能站得住,就是一场考验。倒不是说涨价一定错,只是当前消费趋势大家都在精细算账,性价比还是头道杠。现在的车市,已经不是单靠广告和品牌信仰就能收割用户。
归根结底,这事还是要打个问号:问界M7敢涨价,是底气?还是勇气?又或者是一次有节奏的试探?用户有没有所谓的“品牌忠诚”,还是终究精打细算?销量会不会再次证明“贵未必好”,“升级也不一定值”?也许很快市场就会给出答案。但普通人买车,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只看数据、听故事是不够的。要真想让大家为新车买单,最后比的还是落地体验、价格合理,和那句老话一样:你让我多花,为的是啥?如果答案站不住脚,那数量永远不会恢复巅峰。
现在这场“27.98万换新体验”到底能不能被普通人认账?我觉得,这不是问界一家车企的命题,而是所有国产品牌要面对的现实:你可以做高端,但高端是花钱买出来的,不是靠涨价装出来的。问界M7到底能不能撑得住市场检验?销量才是唯一的答案。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时间会证明一切。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