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今儿个说的这事,绝对是汽车圈里炸雷级的!
三菱汽车,这次下定决心,要跟咱们中国市场彻底告别了!
你说之前车子卖不动了吧?
错!
这回是动真格的,连发动机的根儿都给刨了!
回想当年,坊间流传着“得三菱者得天下”的说法,国产汽车能有今天,它功不可没。
而今呢?
沧海桑田,着实令人唏嘘。
要说这事,绕不开沈阳航天三菱。
它可是国产发动机的摇篮。
毫不夸张地讲,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10年左右,你随便拆开一台自主品牌的座驾,十有八九,里面的“心脏”都出自三菱之手!
那时自主品牌初创,处处受限,发动机更是命脉所系。
多亏沈阳航天三菱与东安动力(后期三菱也撤出了),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支持,自主品牌才得以立足,进而发展壮大。
彼时,奇瑞QQ、比亚迪F3、长城哈弗H6,哪个不是仰仗三菱4G6系列发动机开疆拓土?
那机器,抗造耐用是出了名的,技术虽不算顶尖,但胜在可靠,价格也亲民。
要是搁那会儿,你连4G6都不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汽车圈里混的!
沈阳航天三菱到底有多牛?
看看数据就知道了,它家发动机累计装机量超过七百万台!
这是什么概念?
差不多你走在街上,每十辆车里,就有一辆的心脏来自它!
可叹的是,时过境迁啊!
如今是新能源当道,电动车、混动车遍地开花,谁还惦记着你那老旧的燃油机?
三菱也洞察到局势的变化,今年七月,正式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作,连带发动机业务一并结束。
这一刀下去,可谓斩草除根,不留半点余地。
更让人五味杂陈的是,沈阳航天三菱也已改换门庭,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股东也大换血,与三菱彻底划清界限。
这事,你说可惜不可惜?
自然是有些遗憾的!
人家也曾为国内汽车业的发展出过力。
可是市场就是这么严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三菱的退场,或许是历史的必然。
事实上,三菱汽车在华的颓势早有端倪。
早在2021年,三菱就撤出了东南汽车的股份。
到了2023年,又关闭了广汽三菱的整车制造厂,停止了在华新车销售。
彼时,明眼人就已看出,三菱在华气数将尽。
然而当时,沈阳航天三菱还在,还在给其他汽车公司供应发动机,还算维系着一丝生机。
而今,这口气也断了,彻底谢幕。
回首三菱在华的历程,也算得上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兴衰史。
起初,三菱以技术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与北汽联手生产吉普车。
之后,又与东风、南京、长丰等车企有过合作,但都未能善终。
真正让三菱在中国扎稳脚跟的,还是东南三菱与广汽三菱。
尤其广汽三菱,也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
2016年,广汽三菱引入国产欧蓝德,凭借着良好的性价比,销量节节攀升,于2018年达到顶峰,年销量冲上14.4万台。
可惜好景不长。
随着本土品牌崛起,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汹涌来袭,三菱的优势日渐消退。
产品更新滞后、技术陈旧、品牌老化等问题接踵而至,导致销量一落千丈。
归根结底,三菱的落败,在于它“不求变”。
本土车企卯足劲搞研发、搞创新,而它却固步自封,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又怎能不被时代抛弃?
更令人唏嘘的是,如今就连东南亚市场,三菱也开始感到吃力。
要知道,东南亚向来是三菱的“粮仓”,贡献了它全球销量的大头。
眼下,中国车企纷纷出海,在东南亚市场攻城略地,三菱的市场份额也随之缩水。
昔日仰仗三菱发动机起家的中国汽车品牌,如今不仅掌握了自主研发的动力技术,更在电气化转型上走在了世界前沿。
比亚迪、吉利、长城,哪一个不是行业翘楚?
恰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当“三菱发动机”不再是金字招牌,中国汽车已然完成了对它的超越。
一言以蔽之,时代变了!
当然,咱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三菱的贡献。
它也曾助力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了最初的积累。
正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进则退。
三菱的退场,或许是天命,也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
那么,问题来了,你开过的车,用过三菱的“芯”吗?
或者,你觉得三菱的衰落,还有哪些更深层的原因?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里各抒己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