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身边一些开了好多年的汽车4S店,好像悄无声息地就关门了,或者换了个牌子。
有的地方甚至传出消息,说有老板自己花了上百万,就为了把店门口那个曾经代表着财富和荣耀的汽车品牌招牌给拆下来。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曾经让人挤破头都想进入的汽车销售行业,如今却出现了经销商们集体退出的风潮?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场席卷全国、关乎无数家庭和从业者命运的深刻变革。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从最根本的变化说起,那就是我们现在买车、用车的方式,跟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过去我们买车,想的都是发动机是几缸的、变速箱是哪个牌子的,看的都是德系、日系、美系这些传统豪强。
但现在,你去逛车展或者和朋友聊车,话题很可能变成了这车续航多少公里、有没有智能大屏、能不能自动泊车。
没错,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彻底改变了整个市场的格局。
根据官方数据,就在去年,中国市场每卖出三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而到了今年,这个比例还在快速攀升,在一些月份甚至接近一半。
整个市场的蛋糕就这么大,新能源车多切走一块,传统燃油车就必然要少吃一口。
对于那些几十年来一直依赖销售燃油车为生的4S店来说,这种变化是致命的。
他们就像是曾经生意兴隆的胶卷店,突然发现满世界都在用数码相机了。
店里停放的那些崭新的燃油车,从过去的抢手货,一夜之间变成了占用资金、还会不断贬值的“负资产”。
每天一睁眼,店面的租金、员工的工资、水电杂费,这些都是硬性支出,哗哗地往外流,可车就是卖不动。
很多经销商老板都说,现在一个月亏损二三十万都算是常态,完全是在靠着以前的积蓄硬撑。
这种来自整个赛道被颠覆的压力,不是靠努力就能解决的,它是一种结构性的困境。
如果说市场的变化是外部环境的冲击,那么来自汽车生产厂家内部的压力,则成了压垮许多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很多人看来,汽车厂家和经销商应该是合作伙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在现实的商业利益面前,关系就变得复杂了。
当市场好的时候,大家一起赚钱,你好我好。
可一旦市场转冷,一些厂家为了保住自己的生产线运转、为了给资本市场一个好看的财务报表,就开始把经营的风险和压力转嫁给经销商。
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压库”。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你4S店里还有多少车没卖出去,厂家每个月依然会给你下达很高的销售任务,强制要求你从工厂进货,而且很多都是市场上不太受欢迎的车型。
你要是不进货,那对不起,年底承诺给你的销售返利就别想了,甚至可能直接取消你的授权资格。
可你要是咬牙进了货,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就变成了展厅里那些无人问津的铁疙瘩,公司的现金流立刻就会陷入枯竭。
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不进货是等死,进货是找死。
更让经销商们头疼的,是厂家设计的那个像迷宫一样的返利政策。
厂家会告诉你,只要你这个月完成了多少台的销量,就能拿到一笔可观的返利。
听起来很诱人,但实际操作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为了完成那个遥不可及的销量目标,经销商不得不亏本卖车,比如一台车指导价二十万,你可能要优惠三万才能卖掉。
最后月底一算账,辛辛苦苦卖了几十台车,把拿到的返利和每台车的亏损一抵消,发现忙活了一个月,不仅没赚钱,甚至还亏了钱。
这种模式让经销商感觉自己不像是在做生意,更像是在为厂家免费打工,甚至还要自己贴钱去完成厂家的业绩,其中的苦楚和无奈,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所以,当看到山东有经销商宁愿自己掏钱也要拆掉招牌时,我们就能理解他那种壮士断腕的决心,那是一种被逼到绝境后的彻底失望。
那么,既然燃油车这条路走不通了,转行去卖新能源车,是不是一条出路呢?
现实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
首先,现在市场上最火爆、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几个新能源品牌,比如特斯拉和理想汽车,它们从一开始就采取了“直营模式”。
也就是说,它们自己开店、自己卖车,根本不招经销商。
这就直接把传统经销商这条路给堵死了,你想加盟都没机会。
那去加盟那些同样很火、也招经销商的品牌,比如比亚迪呢?
这确实是一些经销商转型的方向,但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
比亚迪如今的门店数量已经非常庞大,在全国有数千家店。
这就导致在很多城市,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可能一条街上就有两三家比亚迪的店,为了抢夺有限的客户,大家只能拼价格,打起了残酷的价格战,最终导致每家店的利润都变得非常微薄。
有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即便是比亚迪这样强势的品牌,也有相当一部分经销商是在盈亏线上挣扎,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反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过去代理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的、实力雄厚的经销商集团,比如中升、永达,他们转型的过程相对要顺利一些。
原因很简单,他们手里不仅有雄厚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高质量客户资源。
这些客户的消费能力强,恰好是华为问界、蔚来这些高端新能源品牌最想争取的目标人群。
所以,这些大的经销商集团可以带着自己的客户资源,华丽转身,成为新势力的合作伙伴。
而那些过去代理普通合资品牌或二三线国产品牌的中小经销商,既没有雄厚的资本,也没有高端客户群,连“跳槽”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无情地抛下。
这场波及全国的经销商退网潮,对消费者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自己买车的店关门了,以后车辆的保养、维修、保修该去哪里?
很多车主因此建立了维权群,却发现维权无门。
有人建议让汽车厂家来承担后续的服务,但看看那些自身都深陷困境、负债率高企的厂家,它们自保尚且困难,又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来顾及遍布全国的车主呢?
然而,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这场剧烈的行业洗牌,虽然过程充满了痛苦,但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它以一种最市场化的方式,淘汰了那些技术落后、不思进取、无法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品牌和商业模式。
过去那种依靠信息不对称、厂家强势压迫经销商的模式,正在被瓦解。
权力正在向两端转移,一端是掌握了核心技术和用户生态的科技公司和新势力车企,另一端则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消费者。
我们用自己的选择,决定了谁能留在这个牌桌上。
这场变革,正在倒逼整个产业链进行升级,让中国的汽车工业从过去的追随者,开始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这其中的阵痛是真实而残酷的,但阵痛过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健康、更强大、更能代表中国实力的汽车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