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车电池小,增程车电池大,原因在这里

最近几年,打算买车的朋友们可能都琢磨过一个事儿,就是市面上那些挂着绿色牌照的车,看着都像是新能源,但肚子里的“家伙”却千差万别。

就拿电池来说,有的车,比如我们常见的丰田或者本田的混动车,那电池小得可怜,感觉就像手机上外挂的一个充电宝。

可另一些车,特别是像理想、问界这些主打“增程”的国产品牌,电池一个比一个大,动不动就三四十度电,快赶上一辆小个头的纯电动车了。

混动车电池小,增程车电池大,原因在这里-有驾

这就让很多人犯了嘀咕:同样是既能用油又能用电,为什么电池大小差这么多?

难道真像有的人说的,一个是技术成熟,另一个是靠堆料来凑数吗?

其实,这背后根本不是简单的技术高下之分,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是工程师们为了解决咱们老百姓出行痛点,给出的两份截然不同的答卷。

咱们先来聊聊那些用“小电池”的混合动力车,通常我们叫它“油电混动”或者“HEV”。

要理解它为什么用小电池,就得先明白它的工作核心是什么。

它的终极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省油”。

这类技术的集大成者,比如丰田,研究了几十年,核心思想就是让发动机和电动机这对“兄弟”默契配合,各干各最擅长的活。

你可以把发动机想象成一个长跑健将,它在高速公路上匀速奔跑时,效率最高,最省力。

混动车电池小,增程车电池大,原因在这里-有驾

而电动机呢?

它是个短跑冲刺高手,在市区里频繁起步、停车、低速蠕行这些最费油的工况下,它来干活就比发动机划算得多。

那么,这个“短跑高手”需不需要背一个巨大的能量包呢?

完全不需要。

因为它的任务不是独立跑完全程,而是在长跑健将“起跑乏力”或者“冲刺吃力”的时候,上去推一把、拉一下。

比如红绿灯起步,发动机还没进入最佳状态,电动机“嗖”地一下就把车带起来了,平顺又安静;当你踩下刹车,那原本要浪费掉的减速能量,电动机就摇身一变成了一台发电机,把这些能量回收起来,存进那个小小的电池里,留着下次起步用。

所以,混动车的电池更像是一个“能量中转站”或者“零钱罐”,它的作用是削峰填谷,把发动机效率低的区域用电能补上,把刹车浪费的能量存起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它的灵魂在于那套复杂的、被无数专利保护起来的机械结构,比如丰田的行星齿轮组,它就像一个极其聪明的大脑,时刻不停地计算着是让发动机单独干,还是电机单独干,或者是两个一起上,以保证整辆车始终处在最高效的运行状态。

既然发动机始终是主力,并且随时可以接管驱动任务,那块小电池自然就没必要做得很大,够用就行。

混动车电池小,增程车电池大,原因在这里-有驾

因此,混动车的小电池,不是技术上的妥协,反而是其高度机电一体化设计理念的体现,是一种“够用就好”的极致效率思维。

接下来,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那些必须用“大电池”的增程式电动车。

如果说油电混动是“油为主,电为辅”,那么增程车就是一套彻头彻尾的纯电驱动逻辑,只不过它随身携带了一个“烧油的发电机”而已。

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直接:驱动车轮的,从始至终只有一个角色,那就是电动机。

你脚下踩的“油门”,实际上是“电门”,它控制的是电动机的功率。

那台发动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增程器”,它和车轮之间没有任何物理上的连接,它的唯一工作,就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启动,然后像个勤勤恳懇的工兵一样,在幕后烧油发电,再把电能输送给电池或者直接供给电动机。

理解了这一点,增程车为什么必须用大电池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纯电驱动意味着巨大的瞬时功率需求。

当你深踩电门想要超车时,电动机就像一头猛兽,瞬间需要巨大的电流来满足它的“胃口”。

混动车电池小,增程车电池大,原因在这里-有驾

如果电池容量太小,这种高倍率的放电行为对电池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摧残,会严重加速电池的老化和衰减。

这就好比你用一节小小的纽扣电池去点亮一个体育场的探照灯,电池肯定扛不住。

有测试表明,在同样的使用强度下,小电池包在高倍率充放电循环下的寿命衰减速度,要远快于大电池包。

所以,一个足够大的电池,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蓄水池,能从容应对电机瞬间的“取水”需求,让每一次放电都更加温和,从而保证了电池的健康和寿命。

其次,也是更关键的一点,大电池是保证驾驶体验的“压舱石”。

增程器作为发电机,它的发电功率是有限的。

比如,一台增程器的最大发电功率可能是80千瓦,但车辆在高速巡航时可能就需要消耗50千瓦,此时你再想加速,电机可能需要120千瓦的功率。

这中间的40千瓦差额从哪里来?

只能从电池里来。

混动车电池小,增程车电池大,原因在这里-有驾

如果此时电池电量耗尽,也就是进入了所谓的“馈电”状态,那增程器发的电还不够车跑的,车速自然就会往下掉,出现“高速失速”的尴尬情况,这也是早期一些增程车被诟病的地方。

而一块大容量电池,就相当于为车辆储备了充足的“体力”,它能确保即使在增程器来不及发电的情况下,依然有足够的电量储备去满足车辆的各种动力需求,保证了驾驶体验的连贯性和安全性。

更重要的是,大电池也契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实际用车场景。

很多增程车主,日常通勤距离可能就在几十公里内,一块纯电续航能达到200公里的大电池,意味着他们在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可以完全把这台车当作纯电动车来使用,享受电带来的低成本和静谧感,只有在长途出游时,那个“烧油的发电机”才会派上用场,彻底消除里程焦虑。

这其实是中国汽车工业在面对传统汽车巨头时,走出的一条非常聪明的“换道超车”之路。

我们没有在对方经营百年的复杂机械变速箱领域硬碰硬,而是发挥了我们在电池技术和产业链上的巨大优势,用“大电池+电驱”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新物种。

所以,理想、问界等品牌不断加大电池容量,并不是所谓的“技术不够,容量来凑”,而是一种基于其技术路线和用户体验的必然选择和持续优化。

说到底,混动车的小电池和增程车的大电池,并非优劣之分,而是两条不同技术路径的逻辑自洽。

前者是精密的机械工程与电控结合的产物,追求的是在现有能源格局下的极致能效;后者则是以纯电体验为核心,用电池技术和发电系统来解决续航痛点的解决方案。

这两种方案各有取舍,混动车胜在技术成熟、成本相对可控,无需为充电烦恼;而增程车则提供了更卓越的日常驾驶品质和更低的日常使用成本,代价是更高的购车门槛和车身重量。

这场关于电池大小的讨论,最终的选择权其实掌握在每一位消费者自己手中,你的驾驶习惯、充电条件和购车预算,共同决定了哪一把钥匙,能打开最适合你的那扇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