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最近我在调研纯电车,突然发现充电速度那块,和我们小时候加油的速度比,简直快了十倍。
我有个朋友,是做新能源充电桩的。我们一边喝咖啡一边聊,他随口说:你看,咱们小时候加油要十分钟,现在超充几分钟就搞定。我当时就觉得,有点夸张,但转念一想,确实快得不像话。测试下来,理想、比亚迪的最新快充技术,峰值功率能冲到1000kW(这数据估算,未必每次都能达到),一块电池从零充到80%,只需五六分钟。你说,跟燃油车比,那是不是说未来燃油车都得学快充这种技能了?
但我又在想,快充就是真凭实干的吗?充电桩的布置、互联互通是不是另一个难点?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辆纯电车配70度的电池,如果用高速快充,每次充满大约70块钱(按7毛电价粗算,估算值),可以跑个500公里左右。这成本其实还算能接受。
可是问题来了,城市里电价高的地方,花200块钱充满,意味着每公里成本就升到0.4元,比燃油车还贵(这段先按下不表),哪能叫优势?你觉得,这纯粹是技术的飞跃,还是把能硬凑出来的?还记得我上班途中和修理工大哥说的,他笑着说:充电速度快就一定钱省吗?我心想,要不还是得看个地方和价格。
我发现一个很微妙的对比——比如说,理想的5C超充可以说比那车的百公里油耗低多了。这配置的车型,不仅充得快,还稳得很。想象一下,你一句等我充个电,不用算时间,直接就像找个洗手间那么快——【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纯电车的最大优势不还是省钱么?开着排放不出尾气、油钱省得直掉泪,特别是在电价低的城市里。像我这的电价平均才7毛(估算/体感),充电费用比油还便宜。每公里0.14元,真的不用太担心飙升。
但城市电价高比如2块一度电,情况就完全变了。那时,充个满电200块,要跑个500公里,每公里成本就飙到0.4元。那还比不上开插混或者油车?这怎么理解?还是地区差异带来的幸福感不同。
我有个疑问:未来会不会有某个城市,明明充电快,但由于电价高、充电难,导致纯电车的优势打折?这是不是常识之外的可能——我自己都没细想过。
理解技术这个事,就像买个大容量洗衣机。表面看,洗得快、容量大,这好。可实际挂水、放洗衣液是不是也要讲究?或者说,铺设快充桩的成本,比建高速公路还高得离谱(这段猜测,未必准确)。你觉得,新能源车的快充革命会带来人们真正的幸福吗?还是说,快充只是点缀,实际使用感受还是和充电地点、电价有关?让我更困惑的是,很多充电桩的布置,是各品牌拼命跑量拼速度,还是已经考虑了城市的电网承载能力?
我尤其怕麻烦。每次出门查一查充电站点,似乎都是一场寻宝游戏。有时候深夜回家,想一键充电,结果发现周围没人,只有一两个桩在闪盏。生怕充不上,怕充满用了时间——这感觉,比走高速还焦虑。
纯电车型在智能座舱、加速性能方面,都跃升了不少,但我就有个疑问:这些炫酷配置真的用得上嘛?还是就是装点门面?烧钱的节奏,就是不是觉得花得太快太散?
我试着算了算心算——假设日常通勤50公里,油耗低的插混差不多8块钱油费左右,要是纯电低电价的城市,0.14元每公里,才7毛,省了不少。但是在高电价城市,东拼西凑的心情总会出现——这个折中方案的底线,究竟在哪里?纯电的技术总在说要飞跃,但实际上,用户感受还存在哪些玻璃渣?
也许最现实的,就是那块小细节:每天早上,扫一眼车窗外那闪着光的充电桩,即使不发火,也得琢磨一下,今天能充上吗?这是我每天的疑问。
我对这些技术飞跃到底意味着什么,还在期待,不知道是不是盲目乐观——或者纯电车逐渐变成普通工具,像个便利的厨房刀具——只在必要时用,用得好就行。
你觉得,除了速度和花费外,纯电车还能带来哪些意料之外的小幸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