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下周要弄个标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这事我其实早就料到。不是说车厂都在搞自动驾驶吗?前几天一个朋友开朋友圈说,老师傅,你们这行是不是要变天了?我就笑:何止!那天一开车,心里还盘算着,标准若真细了,谁能抢先把系统调到最优?又会不会变成鸡肋标准?
我坐在车里,空调都调到最低,好像这会儿车多一道防线,市面上各种车型,差咧——续航、配置、调校都不一样。你说,为什么我会对这些标准那么敏感?因为我接触研发流程有点特殊。记得有次和研发工程师聊天,他笑着说:咱们这套系统啊,不就是堆硬件和算法的事,有多复杂呢?我听完心里直嘀咕,活得就光靠堆料和拼算法吗?事实上,硬件其实就像房子的框架(这段先按下不表),算法像装修。房子结实,装修那得看工人,装修得漂亮,住的人才能放心。
这事实际上挺常识的。你可以想象,一辆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就是个厨师团队。硬件和软件,得协调访谈时,工厂里有人提起:发动机、传感器都是原材料——但不一定全部对标。传感器的品质,美国的盖瑞顿可能比国产更准,但国产的价格低,性价比高。责任归谁?不能一刀切。工信部要搞标准,就是要把原材料按用途分类:比如单车道辅助,偏简单,但多车道甚至高速领航都要明确规则。
我猜,这标准会划得很细。比如:前方有行人,自动紧急刹车响应时间要在0.5秒内,误刹率不能超过1%。这些数字我估算的——估算,样本很少,只是体感。其实这些硬指标我也没搞清楚,但刹车快点,车内司机都觉得安全感增强。你问我,这标准会不会不靠谱?也许吧,但我觉得,行业里肯在细化,也算是一件好事。车辆这个精准度的门槛提高了,潜移默化中,行业变得更成熟。
但很多人没想到的一点是,这些辅助系统的合作还得看供应链的博弈。你看像国内外的传感器供应厂商,谁也不想把最差的产品送到整车厂手里。就像买菜,越便宜的料,可能越不脆。结果就造成,有的车的辅助效果好,有的就坑——你车里的雷达、相机,就是供应商谈判的筹码。这就像打牌,谁能掌握最好牌,能按标准拿到硬货,谁就玩得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不经意看到一张照片,一辆车后备箱里堆满了测试用的传感器模块,旁边还摆着几瓶润滑油——其实装不过来,前面车的传感器都得不断调试。就算是标准抓得再细,研发和供应链的博弈依旧存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标准一旦细化,很多通用算法可能就得拆分——你说,自动驾驶是不是还得按场景划级别?发动引擎,踩油门,好像很简单,但一细细,又复杂得令人晕头转向。这样,行业是不是会变得更像玩积木——一块块拼凑,拆解,却少了点整体感。我个人觉得,这标准要是太细,反倒容易变成繁琐的规矩闹剧。
说到这,我还琢磨过一个问题:厂家的调校流程是不是会变得更繁琐?在我看来,很多厂家的调校其实就是打补丁,就像手机升级,跑得快也就跑得久。但如果标准细得你还得逐一验证,那岂不是厂商要花更多时间和金钱?这会不会导致怎么优化变得更难?我小时候总记得:车那个调校,是技术活儿,也是艺术。现在变成数值游戏,我心里有点不安。
我得打个比喻。你曾经调过相机吗?自动模式清楚,但想用手动调光调到完美,是个繁琐工序。标准越细,像不是给自动留空间,反而变成硬编码——任务越细,越难灵活。难道说,未来的智能辅助系统,会逐渐变得死板而不够智能?
安全性是真的重要。让用户用得放心,才是真正的硬需求。例如,遇到突发情况,系统的响应时间,能在几毫秒内反应,就是硬指标。你我都知道,车外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个秒数级。计算怪不得快,但如果有个误判,风险就大了。这样的指标是不是其实很难硬核保证?我在公司也听到过:调试一个功能,可能前后调了十几次,效果都差不多,但要达标这个时间,就得花钱、耗时间。这点,无非是成本与风险的博弈。
我一直在想:这个行业真的能变得标准化吗?或者说,无论多细,市场还是要靠时间+信任来决定一切。标准说白了,是规则,但每次标准出来,背后其实隐藏着博弈——除了厂商、供应链、还有谁会成最大赢家?我其实不敢百分百给出答案。就像买菜一样,标准越细,菜就越贵还是越便宜?可能要看菜园的供应链算得是不是聪明。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这次工信部要细分,可能为国产车争取了更强的话语权。别的国家那么激烈,咱们不能总跟跑。但我最担心的,还不是这些标准,而是:消费者玩自动驾驶会不会变成折磨——车里一堆灯,一堆提示,反而比自己开还累?我还担心,标准越细,越会剥夺掉驾驶的乐趣。你说,这算不算一种反效果?
你我都知道,那些细节最真实。比如:坐在车里,一觉醒来,看到那台车稳稳当当。比如:朋友说,师傅,我这车刚调快了刹,把我吓死了。我想,真正的安全感,还是在那些看不见的微小细节里。
话题到这里,好像还没完。你有没有想过,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了?这标准要硬核到什么份儿?好吧,暂时就这样,但我总觉得,未来平凡又复杂的日子,还在等待我们去琢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