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车的人可能都发现了,新能源车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但你真的敢买吗?有个叫刘科的专家说了大实话:现在很多车企把电动车做得像变形金刚一样,装了大屏幕、电视机,可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真的有用吗?咱们买车的钱到底花在刀刃上了吗?
看看这些数字就明白了。国内19家造车公司加起来赚的钱,还比不上日本丰田一家。为啥会这样?因为大家都在拼命降价抢市场。你降五千,我就降一万,最后谁都赚不到钱。更可怕的是,价格战打到最后,车子的质量还能保证吗?就像你买手机,便宜货用三个月就卡,买车可不是闹着玩的。
说到电动车,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深圳这种暖和的地方,电动车确实好用。但要是到了东北,冬天续航直接打对折。有个出租车司机跟我说,他开电动车在沈阳跑活,冬天得比夏天多充两次电。这不耽误挣钱吗?所以现在沈阳开始用甲醇混合动力车,听说能省45%的油钱,关键是冬天不怕冻。
其实咱们普通人开车,一天能跑多少公里?专家说了,600公里的续航看着厉害,但99%的人根本用不到。为了那1%的长途需求,天天拉着几百斤的电池跑,这不是浪费吗?就像你买个超大容量的充电宝,结果手机一天只用掉10%的电量,剩下90%的电量天天背着走,多累啊。
加油站改造成充电站要花大价钱,但改成既能加油又能充电的综合能源站就划算多了。贵阳的出租车早就在用甲醇了,加一次能跑好几天。新疆那边也在推广,据说加甲醇比充电还快。虽然现在用的人不多,但好东西总会慢慢被接受的。
国外的情况更让人担心。欧美很多地方的电网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根本撑不住那么多电动车同时充电。咱们的车企要是盲目往外冲,很可能碰一鼻子灰。就像你买了最新款的游戏机,结果老家电压不稳老是跳闸,这还怎么玩?
现在最该着急的不是出新车型,而是把车造得更好。有些车为了多装电池,车身越做越重,结果又要装更大的电池,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要是能把车造得轻一点,续航自然就上去了。可惜现在大家都在比谁的车屏幕大、功能多,真正该解决的问题反而没人管。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以前买电视要挑画质,现在都在比谁更薄;以前买手机看通话质量,现在都在比摄像头数量。电动车会不会也走上这条老路?等你真需要用车的时候,发现最关键的续航和安全性反而没人在意,那该多糟心啊。
哈尔滨和杭州的大型活动已经开始用甲醇车了,说明这技术确实靠谱。但为啥普通老百姓还是不太了解呢?可能是因为加油站还没完全改造好。这就跟当年的智能手机一样,刚开始信号都不稳定,现在不也普及了吗?
说到最后,买车最该看重什么?是能看电视的大屏幕,还是关键时刻能保命的安全性能?是花里胡哨的智能功能,还是实实在在的续航能力?当车企都在拼命降价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到底从哪儿省下了这些钱?下次看到"直降5万"的广告时,不妨多问一句:这车真的值这个价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