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花二十多万买辆车,等来的不是新车钥匙,是一张“6年交车”的告知书?理想i6上市5分钟订单破万,却直接宣告2025年产能售罄,部分用户被告知提车要排到明年1月。
问界M8车主谷先生下单后,订单状态连续数周卡在“车辆准备中”,连排产具体日期都看不到。 新能源车市看似火爆的背后,一场从电池、芯片到“零重力座椅”的供应链卡脖子大战,正让“开车回家过年”变成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等待游戏。
供应链的多米诺骨牌,从电池开始倒下
孙少军曝光的消息直接点出要害:电池供应不足只是冰山一角,好几个品类的零部件供应都拉响了警报。 有车企被迫准备两套电池方案,试探用户能否接受从原定品牌更换为宁德时代。
早在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大增93.4%,但电池装机量增速约为70%,没能完全跟上。 尽管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在加速扩产,但面对动辄几分钟突破十万的订单洪流,产能缺口依然明显。
“爆单”狂欢后,产能爬坡爬得动吗?
问题不只出在电池。 汽车生产需要一个产能爬升的阶段,无法快速达到丰产状态。 对于生产速度慢的零部件,从下料到交付就要一个多月。 这意味着即使供应商今天拼命增产,也要一个月后才能满足当前目标。
理想i6的困境深刻体现了这一点。 其800V高压电池系统新投产的生产线良品率仅为92%,微小的差距直接拖慢了整车产能释放速度。 同时,工厂产能也有限,理想常州第三工厂四季度总产能仅4万辆,i6的2万订单已占满年底前产能配额。
这种“幸福的烦恼”也出现在小米身上,其亦庄工厂产能极限约30万辆,面对SU7超过14万辆未交付订单以及YU7上市18小时超24万辆锁单量,压力巨大。
特殊零部件,成了压垮交付的最后一根稻草
甚至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配置,也能成为交付的瓶颈。 问界M8六座版配备的“零重力座椅”,因特殊材质和复杂工艺导致生产速度受限。 这类个性化、高复杂度部件的低生产效率,进一步拉长了用户的等待时间。
小鹏MONA M03部分用户最长等待超过17周,极氪007也出现交付延迟超6周的情况。 阿维塔07和深蓝S07在2024年10月集体宣布延期交付,理由均为“产能爬坡”,需等待2-3个月。
车企的应急手段与用户的无奈
面对交付压力,车企各显神通。 理想在意识到交付可能跨年后,紧急推出“跨年购置税兜底方案”,试图消除用户因2026年购置税政策可能调整产生的顾虑。 也有车企在订单页面实时显示预计交付时间,提升透明度。
用户依然被动。 多地新能源补贴政策设有上牌期限,交付延迟可能导致车主错失补贴。 许多车企不在协议中书面约定具体交付时间,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
蝴蝶效应席卷全球,特斯拉也难幸免
供应链紧张的蝴蝶效应并非中国独有。 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13%,库存积压达2.6万辆。其得州奥斯汀超级工厂甚至出现了要求Model Y和Cybertruck生产线工人在特定周带薪休假的情况。 这表明供应链挑战已成为全球车企共同面对的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