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大模型上车!赛力斯首发,非问界车型

赛力斯悄悄换“大脑”,华为之外找到新盟友!

豆包大模型上车!赛力斯首发,非问界车型-有驾

赛力斯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它要把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装进自己的车里,首发的不是大家熟悉的问界车型。 这标志着赛力斯第一次把最新技术优先给了自家品牌,而不是华为合作的问界。

,这次合作不仅仅是“装个软件”那么简单。 字节跳动不仅提供AI模型,还直接参与定义车内传感器参数和计算方案。 这种深度绑定在汽车行业并不多见,相当于字节从技术供应商变成了产品共同设计者。

豆包大模型上车!赛力斯首发,非问界车型-有驾

这一动作背后是赛力斯正在推进的“双轨战略”:在国内继续与华为合作问界品牌,在海外则打造以AI技术为核心的自有品牌。 根据赛力斯港股招股书,公司计划将募资净额的20%投向海外渠道建设。

为支撑豆包大模型在车端的运行,赛力斯正在考虑为车辆加装独立的AI计算盒子。 类似电脑加装独立显卡,这个AI盒子专门处理大模型计算任务,而车机芯片继续负责常规的界面渲染等工作。

豆包大模型上车!赛力斯首发,非问界车型-有驾

这种“算力外挂”方案正在成为行业趋势。 吉利、长安等车企也在规划类似的独立AI计算单元,以解决现有车机芯片算力不足的问题。 英伟达的Orin Y和Thor芯片成为热门选择,分别提供200TOPS和700TOPS的算力支持。

与华为鸿蒙座舱强调的“主动服务”不同,豆包大模型主打“全车交互”概念。 这意味着系统不仅支持语音控制,还能通过视觉、手势等多种方式与乘客互动,实现乘员状态识别、路线规划、安全隐患规避等功能。

豆包大模型上车!赛力斯首发,非问界车型-有驾

华为在8月份发布的鸿蒙座舱5规划中,展示了检测到后排乘客入睡后自动调节环境的场景。 而豆包大模型则试图成为车内的“全能管家”,覆盖更广泛的交互场景。

赛力斯这一决策有其现实考量。 虽然与华为的合作让公司从困境中翻身,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存在风险。 发展自有品牌和技术平台,成为赛力斯实现“自我造血”的必然选择。

豆包大模型上车!赛力斯首发,非问界车型-有驾

除了与字节跳动合作,赛力斯还通过旗下重庆凤凰技术有限公司与火山引擎签署了具身智能合作协议。 这些动作显示赛力斯正在构建多元化的技术合作生态。

在技术实现层面,70亿参数的豆包大模型上车面临算力挑战。 现有主流车机芯片如高通8155和8295难以满足大模型实时推理的需求,而全面更换芯片平台成本高昂。

豆包大模型上车!赛力斯首发,非问界车型-有驾

独立AI盒子的方案提供了折中路径。 这种硬件分层设计让车企可以在不更换现有座舱芯片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专用计算单元来获得AI能力。 同时,这种模块化设计也便于后续的算力升级。

车辆数据的处理方式也值得关注。 部分计算在车端AI盒子完成,复杂任务则通过云端协同推理。 这种分布式的计算架构需要在响应速度和网络依赖之间找到平衡。

豆包大模型上车!赛力斯首发,非问界车型-有驾

对消费者而言,技术参数远不如实际体验重要。 识别准确率、响应速度、场景覆盖广度这些具体指标,将决定用户对车载AI的接受程度。

行业观察显示,2026年可能成为“车机大模型硬件外挂”的起步年份。 各车企在AI盒子算力、模型优化效率、传感器定义权等方面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豆包大模型上车!赛力斯首发,非问界车型-有驾

赛力斯与字节跳动的合作模式反映了汽车行业的新变化。 软件公司不再只是提供技术组件,而是深入参与产品定义和设计环节。 这种合作模糊了传统汽车供应链的边界。

在赛力斯的规划中,海外市场将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 没有华为渠道和鸿蒙生态的支持,豆包大模型需要依靠自身能力赢得用户认可。 这对赛力斯打造“非华为依赖”的增长曲线至关重要。

目前,赛力斯自有品牌车型的具体信息尚未完全公开。 业界关注的是,这些车型将如何体现与问界品牌的差异化定位,以及在智能交互方面能带来哪些创新体验。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从“马力”到“算力”的转变。 赛力斯选择在此时推进与字节的深度合作,显示出其对智能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 这种合作能否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还需要实际产品来验证。

与多家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策略,有助于赛力斯降低对单一技术来源的依赖。 这种多元化的技术布局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车载AI的实际价值最终由用户评判。 当2026年搭载豆包大模型的车型上市时,消费者会用自己的使用体验来投票。 技术方案的优劣将在真实使用场景中见分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