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的大街小巷转转,你会注意到一个挺显眼的情况:在路上飞驰的摩托车里,十辆里面有九辆都挂着日本本田、雅马哈的标志,几乎看不到国产品牌的影子。
要知道,许多人可能都忘了,早在2002年,重庆力帆、隆鑫这些中国公司,光对越南出口的摩托车就达到了19.2亿美元,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超过80%。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常客”,变成几乎绝迹的“稀客”,这场败局的背后,真正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日本公司多厉害,而是我们自己埋下的隐患。
摩托大市场
要想搞明白这场起伏,得先弄清楚越南这个国家对摩托车的依赖程度有多深。
越南的地形就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安娜山脉横跨其中,而红河三角洲更是把南北区域隔开,公路和铁路显得特别少见。
在这种地方,汽车走不了,自行车又太慢,摩托车就成了最合适的出行选择。
如今越南的摩托车注册量已经超过6000万辆,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一辆。农村里常见有人骑着摩托,后面拉着一大捆牛草,或者载着几张床垫,真是个“百事通”般的“多功能工具”。
更值得一提的是,摩托车已经成了越南经济的“血管”,从组装厂到维修点,整个产业链为上百万人提供了就业,也让每年销量突破300万辆。
要普通人想买辆车?别想啦——这价格比普通工人三年的工资还高,还得交不少税费,老城区的巷子里面根本停不了车。
对越南人来说,摩托车不仅仅是出行的工具,更像是靠山,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经济状况。
在90年代,越南街头主要骑的还是日本摩托车,本田、雅马哈早就稳稳地站住脚跟,凭借着质量不错、品牌有保障,占据了差不多98%的市场份额。
只是惹人头疼的一点,日系车价格偏高。一辆弯梁摩托,日本制造的,售价已经冲到2100美元,这对一般越南人来说,几乎占了半年工资左右。
就在这会儿,中国公司瞄准了这个空白。
闪电崛起
自1999年起,中国摩托车像潮水一样涌入越南。
重庆力帆、济南轻骑这些品牌,把价格压到700到1200美元左右,基本上只有日系车的一半水平。
广西、云南的公司们更具优势,毕竟离越南近,运输花费也少,没多久就在边境那头搞起了销售网络。
三年来,中国的摩托市场份额一下子从零飙升到80%,隆鑫、嘉陵的广告牌在越南的街头随处可见,人们都戏称这叫“中国冲击”。
到2002年,仅重庆一地对越南的摩托车出口额就达到了3.2亿美元,那会儿大家都觉得,中国摩托在东南亚的份额已经稳住了。
盛极而衰
可这股热潮没撑多久,就变成了内斗。看到挣钱的机会,七十多个中国品牌一下子都闯进越南市场,原本有规有矩的竞争立马就变得不纯了。
为了争夺经销商,想多卖几台车,公司一开始疯狂降价。起初,一辆车直卖800美元,之后每个月都降70美元,转眼两年过去,价格竟然降到了170美元。对越南人来说,这简直就是好消息啊。
不过这价格跌成这样,利润也就没剩下什么啦。重庆力帆那会儿,一辆车的利润只有30块人民币,根本撑不起生产。那怎么办呢?只能开始压缩成本了。
有些企业开始用劣质钢材来制造车架,有的在越南本地寻找小作坊组装零件,甚至还有人假冒本田、铃木的商标,把劣质汽车打着名牌的招牌卖出去。
如今市场上的中国摩托车质量真是越弄越差了,今天这螺丝掉了,明天那发动机就开始响了,越南人买回去没几个月就得没日没夜地修。
消费者不是傻蛋,一开始觉得价格便宜挺划算,可用了才知道是“豆腐渣工程”,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敢再买中国品牌了。
这会儿越南政府也看不下去了,本国的小摩托车厂被中国低价车压得快撑不住了,所以加了个30%的关税,结果中国摩托的价格优势也就没那么明显了。
在双重夹击之下,市场份额一路缩减,最终跌到不到5%。
日系从守势到反攻
就在咱们中国公司你拼我杀的时候,那边日本企业倒是挺淡定的,可没跟着降价打仗。
本田专为越南市场推出了价位更实惠的车型,虽然比起中国的车子稍微贵点,但发动机能用上十年,还Guarantee“三年免费保养”。
雅马哈在越南布满了维修点,不管哪个村镇,有问题的车都能轻松找到地方修理。
日本人挺会揣摩越南人的心思,买摩托车可不是只图眼前的便宜那点事儿,更看重省心。虽然他们的车价格稍微高一些,但跑得稳,耐用,售后服务也靠谱得很。
慢慢地,越南人又开始买日本车了。到2025年,本田在越南的市场份额还稳稳占着74.8%,雅马哈也占了差不多20%,而中国品牌基本上只是在角落里捡点残羹剩饭。
中国车在越南不一定没有市场,毕竟,随着新的商机不断出现,越南依旧是一块“香馍馍”。
新机遇
这几年,电动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越南的街头也慢慢多了不少电动车。这次,中国企业又盯上了这个商机。
为了控制污染,越南政府从2025年起在河内等大城市开始限制燃油摩托车上路,还把电动车的购置税全免的优惠政策延长到2027年。
算算看,充一次电大概只花0.25到0.5元,能跑50到70公里,比起燃油车那点油费,不知道省了多少呢。
绿源和雅迪这些中国电动车公司,已经在越南设厂了。绿源在兴安省投资了300万美元,一年能生产大概5万辆;雅迪在河内的工厂,一个月就能出产1.2万辆。
到了2023年,雅迪在越南的销售额增加了36%,总销量突破了10万辆。越南消费者也开始接受中国电动车,觉得款式丰富、价格实惠,还可以换挡,比本地那些没有减震、没有信号的电动车要方便不少。
不过,日本的企业也没落后。本田计划到2025年推出首款电动摩托车,续航大概50公里,价格不到3000万越南盾,还开发了换电技术,30秒左右就能搞定换块电池。
雅马哈更牛叉,在越南生产的发动机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泰国、印尼这些国家,技术基础还扎实。
越南本土的品牌也崭露头角了,到了2025年上半年,销量就达到了7.1万辆。凭借政策的支持,逐渐成为了新的竞争对手。
中国车市面临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不过它的发展到底怎么样,还得看过去的经验教训究竟记得多深。
结语
当年,中国摩托是靠价格优势闯出了一片天,可一旦内乱和眼前利益占据了上风,最后就败了。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坚守做生意的底线。
如今,中国企业手握产业链的优势,还有政策上的好处,但关键是咱们得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
别再只盯着眼前的小钱了,得把质量弄扎实,把服务做到位,这样才能在越南真正站稳脚跟。
说到底,市场其实不怕别人的竞争,怕的还是自己扛不住自己。
过去那“人性的恶”让中国摩托 industry 跌了个大跟头,而现在的电动化浪潮,能不能重新站起来,就看这次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