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比亚迪以一句“智能泊车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的宣言,将智能驾驶的竞争从“功能内卷”推向了“责任重构”。当行业还在为L2+、L3级智驾的权责边界争论不休时,比亚迪直接宣布其智能泊车系统已具备L4级能力,并承诺在中国市场为天神之眼用户提供“零保险流程”的兜底服务——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一场对行业潜规则的彻底颠覆。
从“脱手”到“脱责”:L4级智驾的重新定义
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将L4级自动驾驶定义为“特定条件下无需人类干预”,但现实中,车企对“干预”的解读往往止步于功能层面,而回避了最关键的问题:一旦系统失效,责任由谁承担?比亚迪的答案直截了当:用户无需走保险,所有损失由车企承担。这一承诺的颠覆性在于,它将L4级智驾从“技术达标”升级为“责任达标”,首次将消费者的隐性风险成本转化为企业的显性技术背书。
以智能泊车场景为例,传统智驾系统即便识别到悬空障碍物或窄车位,仍需用户随时准备接管;而比亚迪通过“三速泊车”“车头泊入”等功能将场景复杂度拆解为系统可控的算法模型,并辅以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制造体系验证可靠性。100万辆天神之眼车型的真实数据沉淀,使其敢于用“兜底”倒逼技术极限——这相当于向行业宣告:“我们的技术自信,足以用真金白银为安全买单。”
OTA升级:让“兜底”成为可持续的服务
比亚迪的承诺并非一锤子买卖。伴随此次史上最大规模智驾OTA,其天神之眼系统在泊车、行车、安全三大板块新增十余项功能,例如夜间80km/h紧急刹停两轮车、120km/h两段式舒适刹停等,均以实际场景中的“兜底需求”为设计原点。更关键的是,OTA的覆盖范围横跨A/B/C三大平台多款车型,意味着比亚迪将“责任兜底”从旗舰车型下放至大众市场,让技术普惠与风险兜底形成闭环。
这种策略的深层逻辑在于:当行业还在用“订阅制”收割智驾功能时,比亚迪选择用“免费升级+无限责任”重构用户信任。数据显示,天神之眼车型保有量已突破100万,庞大的用户基盘不仅降低了边际成本,更通过数据反哺持续优化算法精度——每一次OTA升级,都在为下一次“兜底承诺”积累技术筹码。
从“免责条款”到“全民智驾”
比亚迪的激进举措,或将迫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智驾商业规则。传统车企的智驾协议中,“驾驶员需保持注意力”“系统仅限辅助”等免责条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比亚迪直接以“零免责”打破僵局。这种倒逼效应在资本市场已初见端倪:消息发布后,多家智驾供应链企业股价异动,市场开始重新评估“责任险”在智驾产业链中的权重。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比亚迪将“L4级能力”与“10-20万价位车型”挂钩,彻底撕掉了智驾“高端专属”的标签。当消费者意识到“技术平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包含“事故全赔”的硬核承诺时,行业或将加速进入“全民智驾”时代——正如比亚迪所言:“好技术,就应该人人可享;好责任,更应该人人无惧。”
从功能竞赛到责任革命,比亚迪用一次“兜底”宣言,将智能驾驶的终点从“替代人类”改写为“保护人类”。这场变革的胜负手,从来不是算法的算力,而是企业对用户的诚意——而诚意,恰恰是最难被复制的技术壁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