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街头,骑摩托的人比开汽车的还多。但这两年,大家买车时犯难了:纯电车充电麻烦,燃油车又怕以后不让开。可数据一摆出来,好多人又扭头选了混动——日本市场里,混动摩托的受欢迎程度,比纯电的高出好大一截。为啥呢?本田家的i-MMD技术,就像给摩托装了个“聪明大脑”,把油和电玩出了新花样。
现在摩托圈里,关于混动技术,大家吵得不可开交。支持的人说,这简直是燃油效率的一场革命。就说本田的技术,发动机热效率能达到41%,啥概念呢?就是同样加一箱油,它能比普通车多跑好长一段路,省油又省钱,谁能不爱?
可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人说混动就是“双系统诅咒”。你想啊,又得有发动机,又得有电池电机,重量比纯燃油车多出30%,成本也跟着涨了25%。就像背着两块大砖头跑步,能轻快吗?
欧洲和日本的车企,在技术路线上也分了派。欧洲人喜欢涡轮增压加双离合,追求驾驶时的那股子刺激劲,油门一踩,速度马上就上来,开起来带劲。可日系车企不一样,走的是效率哲学,像本田的阿特金森循环加电机直驱,更看重怎么把油和电的能量都用在刀刃上,不浪费一点。
川崎在混动这条路上,走得那叫一个艰难。它的Ninja 7 Hybrid用的是并联式混动,看着挺先进,可问题不少。1.3kWh的电池,看着不大,可重量达到了13kg,相当于背着一个大水桶骑车。而且续航就只有数公里,刚出门没多远,电池就没电了,还得靠发动机硬撑,体验感太差了。
雅马哈玩起了双轨战略,一边搞RayZr 125轻混,适合日常短途代代步;另一边弄MT09混联系统,想兼顾动力和效率。可这双电机加AMT变速器,就像把一堆复杂的零件硬塞到摩托里,机械结构越来越复杂,出问题的概率也跟着高了,维修起来那叫一个麻烦。
本田的i-MMD,那真是带着一身黑科技来的。就是结构革命,直接取消了传统变速器,用的E-CVT,说白了就是不用像传统摩托那样频繁换挡,开起来更平顺,还省了不少零件,故障率也低。
在能量管理上,本田更是一把好手。汽车上2吨重的车,才配1.05kWh的电池,川崎那1.3kWh的电池在它面前,就显得有点“笨”了。再看油耗,思域这样的车,百公里油耗能控制在5L以内,摩托就更省了,加一箱油能跑老远,再也不用频繁找加油站了。
而且,本田在摩托车适配方面也下足了功夫。直列双缸加0.5kWh电池,这么小的空间里把东西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不占地方。还有启停黑科技,PCX车型十年的技术沉淀,把频繁启停时的顿挫感啥的都解决了,在城市里堵车时走走停停,也能开得舒舒服服。
本田在成本控制上,那是相当精明。用的是电动自行车级的电池,成本比电动车级的电池低了60%,一下子就把价格拉下来了。而且因为发动机效率高,油箱也不用做得太大,节省下来的空间刚好放电池,一举两得。
看看日产合并案就知道,技术主权有多重要。本田的串联混动系统,就像手里的一张王牌,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再说说本田的性格,从PCX的启停系统到涡轮V3发动机,一直都是务实进化,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怎么实用怎么来。
对于用户来说,不同场景下混动摩托都能派上用场。东京的通勤族,每天在拥堵的路上来回跑,启停系统加低速电驱,堵车时用电,不费油,还安静;长途骑士们也不用担心,阿特金森循环在高速时把燃油优化得妥妥的,一路畅快骑行。
在产业层面,定价策略也很关键。混动车价大概是燃油车价的1.2倍,而纯电的要达到1.5倍,这么一对比,混动的性价比就出来了。维修方面也有革新,电机和电池都是模块化设计,哪坏了换哪,不用大动干戈,省时又省力。
现在的两轮产业,就像到了一个关键路口。当雅马哈还在琢磨怎么优化变速器的时候,本田已经在重构能量法则了。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有3大混动生存法则得掌握:一是盯着效率不放,二是把成本控制好,三是多想想用户的实际需求。
内燃机的时代或许在走向黄昏,但混动就像是骑士们最后的浪漫,既能留住燃油车的那份情怀,又能跟上电动化的潮流。你对混动摩托未来怎么看?觉得它能成为两轮车的主流吗?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