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法兰克福车展,成了昶洧汽车最“高光”的时刻。一辆号称对标特斯拉Model S的概念车高调亮相,宣传册上写着“百公里加速3.2秒”“续航650公里”的亮眼数据。然而,这辆吸引全球目光的“明星车”,实则是上海代工厂的“速成之作”——试跑时仪表盘数据与实际性能严重脱节,连最基础的动力匹配都未完成。为了骗取造车资质,昶洧东拼西凑只造出6辆样车,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15辆标准,始终未能跨过量产的第一道门槛。
当骗局难以维系时,资本市场成了最后的收割场。2021年,昶洧亏损已达3442.99万美元,赣州项目烂尾,台湾总部官司缠身,沈玮本人也因财务造假、操纵股价被台北检方指控。但令人瞠目的是,2024年6月,昶洧通过SPAC借壳模式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一度冲到2.05美元,却在三个月后暴跌至0.52美元,留给投资者的只有一地鸡毛。
昶洧汽车的故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新能源热潮中的众生相:有人借着“碳中和”的东风编织泡沫,有人靠着概念炒作收割资本,而那些被“造车梦”吸引的投资者,最终成了这场游戏的牺牲品。当一家连车都造不出来的公司能靠拉面馆上市,我们不得不反思:资本市场的筛选机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那些追逐风口的资本,又该如何避免沦为“割韭菜”的工具?
2011年,会计出身的沈玮盯上了新能源汽车这片蓝海。他以近乎“捡漏”的方式收购了濒临退市的台湾小公司“力武机电”,将其更名为“淳绅”,摇身一变成为“新能源车企”。彼时的公司主营业务仍是电动工具制造,既无造车技术储备,也无生产基地,但这并不妨碍沈玮编织“造车梦”——在他的规划里,概念先行、资本铺路,才是快速崛起的捷径。
维持上市公司身份,成了这场游戏的第一道关卡。按照监管规则,长期无营收的公司将面临退市风险。沈玮的应对之策简单却“有效”:在台中开了一家拉面馆。这家日均销量不过几十碗的面馆,成了公司财报上唯一的“救命稻草”。每一笔面钱被郑重计入营收报表,靠着这微不足道的流水,“淳绅”竟真的避开了退市红线,上演了“车企靠拉面续命”的荒诞戏码。
为了让“造车梦”看起来更真实,沈玮将目光投向了专利和政府合作。2015年,他带着10项专利与江西赣南基金达成合作,宣称要投资60亿建设整车工厂。这些被作价12.8亿的专利,成了他游说的“硬通货”——他甚至对外宣称“技术比特斯拉更先进”。靠着不断收购零散专利、堆砌概念,沈玮成功让赣州方面追加投资87.6亿,一个连样车都没定型的项目,竟撬动了近百亿资金。
2019年的法兰克福车展,成了昶洧汽车最“高光”的时刻。一辆号称对标特斯拉Model S的概念车高调亮相,宣传册上写着“百公里加速3.2秒”“续航650公里”的亮眼数据。然而,这辆吸引全球目光的“明星车”,实则是上海代工厂的“速成之作”——试跑时仪表盘数据与实际性能严重脱节,连最基础的动力匹配都未完成。为了骗取造车资质,昶洧东拼西凑只造出6辆样车,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15辆标准,始终未能跨过量产的第一道门槛。
当骗局难以维系时,资本市场成了最后的收割场。2021年,昶洧亏损已达3442.99万美元,赣州项目烂尾,台湾总部官司缠身,沈玮本人也因财务造假、操纵股价被台北检方指控。但令人瞠目的是,2024年6月,昶洧通过SPAC借壳模式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一度冲到2.05美元,却在三个月后暴跌至0.52美元,留给投资者的只有一地鸡毛。
昶洧汽车的故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新能源热潮中的众生相:有人借着“碳中和”的东风编织泡沫,有人靠着概念炒作收割资本,而那些被“造车梦”吸引的投资者,最终成了这场游戏的牺牲品。当一家连车都造不出来的公司能靠拉面馆上市,我们不得不反思:资本市场的筛选机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那些追逐风口的资本,又该如何避免沦为“割韭菜”的工具?
或许,昶洧的结局早已注定——当一家企业将心思花在钻营漏洞而非打磨产品上,再华丽的概念终究是空中楼阁。而资本市场的荒诞剧,也该在一次次教训中回归理性:造车需要的是螺丝钉般的务实,而非拉面馆式的投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