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这车,四月里那叫一个红火,硬生生从一众豪强里头,抢下了10万以上轿车销量魁首,乍一看,形势一片大好。
可这“蜜月期”,似乎也没能续多久。
近来几周,账面上的数字,着实有些“跳水”,持续走低。
小米公关掌舵人王化,不得不出面“灭火”,话里话外,大概意思是:诸位看官莫慌,这乃常态,长假当头,大伙儿都撒欢儿去了,谁还惦记着添置大件?
还呼啦啦甩出一堆报表,力图佐证其言非虚。
这事儿,咂摸起来,颇有玩味之处。
一个新晋品牌,甫一问世便遭逢销量“滑铁卢”,这算反常吗?
倒也未必。
但为何众人如此瞩目?
盖因其姓“米”啊!
自带光环,想低调都难。
咱们先来审视这销量颓势,数据赤裸裸地摆在那儿,抵赖不得。
第17周7000辆,第18周5700辆,第19周5200辆。
瞧这架势,“降速齿轮”咬合得还挺实在。
当然,正如王化所言,五一黄金档,整个新能源车市都挨了“闷棍”。
旅游消费虹吸了购车需求,这逻辑倒也顺畅。
然则,当我们惯性地将缘由归咎于“假日效应”时,是否疏忽了其他变数?
须知,车这玩意儿,可不像手摇奶茶,说来就来。
它牵涉到巨额开销,要盘算的门道太多了。
坊间有传,小米SU7最初的蹿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饥饿营销”的套路。
初期产能捉襟见肘,订单如雪片般堆积,一旦释放,销量自然好看。
如今产能爬坡了,该出手的老铁们也已拔草,销量自当回归常轨。
这好比演唱会门票,刚开票那会儿,抢得头破血流,过几天,黄牛都得挥泪大甩卖。
也有人揣测,小米SU7的定价策略,也掣肘了后续的销量。
20好几万的价格,对普罗大众而言,仍旧是个不小的坎儿。
况且,这个价位,可选的“马儿”委实不少,竞争堪称白热化。
消费者又不是冤大头,定要掂量再三。
更深远的,是消费者对新锐品牌的信任度问题。
纵然小米在手机圈玩得风生水起,可在汽车领域,它终究是个“愣头青”。
车辆的品质、售后服务、品牌口碑,都需要假以时日,慢慢积淀。
这就好比处对象,光有颜值撑场面是不够的,还得考察人品。
实则,纵观其他新势力车企,也曾历经相似的阵痛。
肇始之初,仰仗着别出心裁的设计、智能化的配置,俘获了一大批拥趸。
但随着时光流逝,销量也会出现起伏。
这是市场铁律,谁也无法超脱。
小米希冀在车市占有一席之地,单靠吆喝是远远不够的。
更关键的是,要打磨产品力,健全服务体系,赢得用户的信任。
这就好比盖楼房,地基夯实了,才能筑得更高更稳。
王化这番托辞,实则也暴露了小米的焦虑。
面对销量下挫,他们急于开脱,试图用“假日效应”来搪塞。
但这种说辞,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终究,消费者可不是那么容易忽悠的。
仅就这个“集体扩散”的说法,就足以说明问题的复杂程度。
究竟是谁在“集体扩散”?
是竞对的蓄意抹黑,还是消费者的肺腑之言?
这需要小米认真彻查,并给出掷地有声的答复。
归根结底,汽车市场终究是一个靠硬实力说话的角斗场。
小米SU7能否保持长虹,最终还是要看它的产品力和服务能力。
若只是回光返照,那再多的宣传攻势,也终将徒劳。
所以,小米啊,别光顾着辩解,还是好好琢磨怎么把车造好吧。
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