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消失之地:简易路上的厂门与旧声

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消失之地:简易路上的厂门与旧声

大雪刚过,简易路上的积水开始结冰,路灯下那栋已无人问津的老厂房,只有风吹铁皮的声音。有人说,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的老门卫姓刘,年轻时一口河南腔,闲了喜欢坐门口削苹果皮。1952年厂子刚落脚硚口,刘师傅还没上班,那会儿院子里蒿子一人多高,听说还有野兔子钻出来吓小孩。建厂初期,墙上糊的都是报纸,工人多半穿着打补丁的蓝布褂。

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消失之地:简易路上的厂门与旧声-有驾

隔壁许家大娘常说,最早的厂门是用旧枕木拼的。那时,厂里还没分宿舍,工人们夜里打地铺,夏天就搬凳子到锅炉房门口乘凉。厂区北头有口老井,冬天打水打得铁桶发响,南头是老简易路的尽头,一到晚上灯光零星,没人敢多走一步。1960年代,内厂闹过一次小火灾,是机修班老王熬夜修发动机,烟头掉进了棉纱堆,好在夜班工人手快才没出大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厂里拉来一批崭新的进口设备,不少老工人头一次见到全自动水泵装配线,感叹时代变了。厂子门口那家“老杨热干面”,最火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三百碗。工人下班喜欢挤在路口排队,四处都是机器油味和葱花的味道混在一起。老总工程师王克勤,常年一身灰西装,走路呼哧带喘,厂里人背地叫他“老王头”,说他脾气怪,技术硬。

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消失之地:简易路上的厂门与旧声-有驾

2000年时,厂里在岗还剩一百四十来号人,离退休的老职工喜欢聚在厂北头小花园下棋,讲起厂史谁都能说出一堆逸事。有一回下岗潮来得急,车间主任老赵悄悄把家里腌的萝卜干带来分给工友,说以后日子难过点,也别忘了老厂的规矩。厂账本上数字越来越难看,资产负债表挂在墙上,没人细看。有人说最后几年厂花最多的是拖欠工资,职工大会一年开好几次,气氛越来越沉。

2005年厂区西头被分租成小仓库,菜市场一角卖鸡蛋和豆腐脑,几个老职工靠摆摊糊口。那阵子,小孩放学喜欢钻进厂区玩捉迷藏,门卫大爷偶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家小孩摔破膝盖了,保健室的老杨姨会拿出家里自制的紫药水。2014年有媒体关注过老工业遗存,武汉本地学者还专门做了一个口述历史项目,采访了好几个厂里的老人,后来那些采访带走了不少厂史里的趣闻,比如六十年代厂区“闹鬼”的传说,夜班工人半夜看到黑影飘过,结果是猫钻了机床底下。

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消失之地:简易路上的厂门与旧声-有驾

2017年初夏,摄影师周国献第一次带着相机来厂里拍照。那会儿厂房里还堆着没卖掉的旧货架,北头的老车间玻璃都碎了,墙上斑驳着“安全第一”的标语。菜市场已经冷清,摊贩们搬走了大半,剩下的几个人守着摊位打盹。厂区西南角还贴着一张掉色的“招聘启事”,电话号早没人接。

2018年春天,再来时厂房更空了,连仓库都见底了。只剩下风吹铁门的吱呀声和偶尔路过的拾荒老人。老厂区的猫狗都少了,夜里连麻雀都飞不进来。有人说那阵子有人提议把厂区改成博物馆,后来不了了之。厂北头那口井被水泥封死,没人再提起它曾经救过多少人喝水。

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消失之地:简易路上的厂门与旧声-有驾

2019年2月,拆迁队来了。轰隆声把老厂夷成平地,只剩下一座大门孤零零地立着,门牌号还在风里晃。附近居民有的站在远处看着,有的摇头叹气。有人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转头又忙自家菜篮子。新楼盘的广告牌已经挂了起来,没人再提起这里曾有过多少工人、多少家庭、多少年头的热闹与艰难。

有个流传已久的小故事,说当年厂里有个姓孙的钳工,手艺了得,能把坏了的水泵叶轮修得跟新的一样。每到年终分红,孙师傅总是带着儿子去汉口江滩边买糖葫芦。后来厂没了,孙家也搬走了,只留下一块写着“交通汽车配件厂荣誉员工”的奖状,听说现在还压在新家柜子底下。

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消失之地:简易路上的厂门与旧声-有驾

有个研究武汉工业史的老教授曾说,像这样消失的工厂,其实是武汉记忆里最厚重的一页。可惜没人听进去。如今,简易路上只剩下新修的人行道和偶尔飘来的机油味,老厂的门口,偶有拾荒者驻足,或许还能听见风里隐约传来老刘师傅削苹果的咔嚓声。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消失之地:简易路上的厂门与旧声-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