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真香?”五一黄金周自驾长途一趟,怕是不少尝鲜“电驹”的车主,恨不得把这话给咽回去。
原想着零碳跃迁,结果活生生困成“充电特种兵”。社交媒体上,怨声载道,电车充电的窘境,像瘟疫般蔓延。什么苦蹲四小时,什么服务区“电桩争夺战”,甚至有为了一席“电位”,险些撸袖子干架的。五天长假,三日“补粮”,一日“宿营”,末日才得见“晴天”,这画面光想想,就够呛。
这事儿,咂摸起来挺有嚼头。一边厢,新能源车市占率一路凯歌猛进,营造出“电车纪元”近在咫尺的幻景;另一边厢,真到了远途跋涉,各类疑难杂症便一股脑儿涌现。颇有些“镜花水月”的意味。
平心而论,这几年电车进化神速。起步迅捷,智联丝滑,用度也比燃油车划算。可一逢佳节,高速服务区立马变成大型“电量恐慌”集散地。电桩捉襟见肘,充电龟速,续航虚标,桩桩件件都叫人挠头。
就拿续航衰减来说,厂商标榜的NEDC工况续航,那都是在象牙塔里跑出来的。真上了高速,定速巡航120,再加个空调“饕餮”,电耗立马坐火箭。原本能跑五百公里的,可能三百不到就得寻觅“补给站”了。这还不算,有些地段,像川西那般山路崎岖,电耗更是惨不忍睹。有老哥跑到电量告罄,眼瞅着还有二十公里见底,却发现前方五十余辆车嗷嗷待哺,当场破防。这情景,宛如游戏临近终章,冷不丁蹦出个“Restart”。
那根源在哪儿呢?说白了,就是供需两端的巨大裂痕。数据披露,虽说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已逾九成,可节假日那泼天的需求,那是平日的好几倍。一条大热线路,单日充电渴求,能把充电桩设计峰值干到三倍不止。这就像赶上春运的车站,再多窗口也难挡人潮汹涌。
有人出主意,多架设充电桩岂不一了百了?这话听着悦耳,实操起来却难如登天。充电桩布点要地皮,要电力扩容,还要考虑运维成本。尤其在人烟稀少的边缘地带,建桩收益微薄,企业自然意兴阑珊。
也有人寄望于快充技术。诚然,若充电能像加油般迅雷不及掩耳,排队痼疾或可缓解。可快充对电网负荷要求甚高,亟需服务区有充足的电力供应。这又横生枝节。
究其实,除却基建掣肘,车企也难辞其咎。有的厂家一味追求账面续航,把电池容量堆砌得硕大无比,可充电速率却原地踏步。好比一个巨型水缸,容积惊人,注水速度却慢如滴漏,结果还是捉襟见肘。
更深一层看,这还牵涉到消费心智的博弈。不少人购入电车,图的是省钱、环保,亦或是尝鲜智能化。可在长途奔袭这块,电车的短板依然醒目。恰似一位偏科生,纵然单科成绩斐然,终归有薄弱之处。
是以,现在就武断地给“电车真香”盖棺定论,未免操之过急。尤其在节假出游,燃油车依然握有胜算。毕竟,谁也不想把宝贵光阴耗费在漫无止境的充电长队里。
当然,电车的前景依然可期。随着技术的迭代和基础设施的完备,电车的续航将更为扎实,充电也将更为高效。但在这之前,电车用户或许还需备足耐心和周全规划,切莫让“五日长假,三日充电”的惨剧重演。
归根结底,这不单单是电车与油车的选择题,更是我们如何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求平衡,如何直面转型期阵痛的思辨。当我们趋之若鹜地拥抱新能源时,也要洞悉潜藏的挑战。仅五一首日,高速公路那6650万辆次的滔天车流,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约两成,便足以佐证充电困境并非个案。
那些“被整服”的车主,那些调侃“充电成功,累瘫告倒”的段子,看似戏谑,实则折射出一种普遍的焦灼。而这份焦灼,需要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社会,携手并肩去纾解。与其纠结“电车香与不香”,不如着眼于如何让电车真正蜕变为一种便捷、靠谱的出行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