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最近我在研究一款新车——魏牌高山7,预售价28.98万。说实话,一开始被它的暗示全场景智享出行吸引到,觉得它似乎在豪华和智能化上都下了不少功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那天遇到个修理工,他随口说:这个车我没拆过,但看配置挺吓人的,尤其那激光雷达,得多贵啊?我笑着问:你觉得这个配置,实际用起来会怎么样?他摇摇头:每天修那么多车,这配置看着高,实际打理起来难度绝对不低。你有没有想过,这激光雷达的价格,估算一下差不多得3000到5000元(样本少,不确定),可是装到车上以后,这玩意儿的工艺难度可不止这个价?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觉得这配置挺酷,但你问我,买回来后实际维护会不会麻烦?长城的供应链管这个又怎么调节?我猜,像激光雷达这种新鲜玩意,供应商也在追赶,估计价格还能降点,但不会太快。供应链像个炒菜的锅,本身会为了成本挤压、调节用料,配置越多,皮实度越考验。
这车的内饰也挺高端的,双15.6英寸屏幕拼在一起,胡乱说一句,像把两个手机拼一块,大屏幕感官炸裂。Coffee OS 3.2,里面加了个Coffee GPT,听上去挺科技范。这个我得问:大家用车时,真的会天天用到它的智能语音?我猜可能一半时间还是点点手势吧。
对比另两款车,假设同价位的,比如某豪牌的SUV,可能画面和配置也差不多,但我感觉高山7的那全场景领航还是更直接点,省得你老盯着地图,稍微迷路了一点点就靠它自动调头,不用自己盯着导航走。
我想,可能是因为长城在研发这套系统时,比起传统的车载PC玩得更大,像个家用电器一样,要考虑到出厂到客户手里的耐用系数。其实这就像做菜,调料再好,如果火候调整不到位,也煮不好味儿。长城把芯片集成和激光雷达都放在车上,总让我觉得他们在拼拼拼,像在拼一盘智能大菜。
你会问:这车豪华不?别担心,豪华感除了看上去气势大之外,座椅还支持零重力,关键还标配了按摩。你想象一下,开长途?坐个带能放松的座椅,喝口冰箱里的冷饮,冰箱还能调温——0到50℃,这操作,也挺硬核。
话说回来,我有点疑问——这个冰箱,真的好用吗?会不会影响到续航?调个温度,能耗多少?其实我没细想过,但感觉像个生活的小帮手,但是否会变成多余的电器?况且,百公里的电耗怎么算?假设44kWh的电池,算上电损,纯电续航172公里,心算下来,成本大概是每公里1块钱(估算,体感略有偏差),如果要跑长途,还是得靠油。
更别提混动版了,1.5T发动机+前后双电机,达到945公里的续航(满油满电),这个混合战术到底值不值得?我也在想,性价比和油耗到底谁更胜一筹——你知道不?实际上混动的油耗大概4-6L/100公里,考虑到城市堵车和高速,不算太差,但我心里总有个疑虑:那些电机拉动是怎么配合的?长城的调校能做到像自动调音一样顺滑吗?我猜,很可能得一段时间磨合,否则顿挫会让人不舒服。
我有个问题:全场景领航,是不是还是有瓶颈?比如在乡村道路那点复杂的路况,它能不能帮你稳妥?又或者,激光雷达不能看到人吗?如果前面突然跑出个小孩,系统的反应能快到怎样?——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琢磨太多,车影像系统和这全场景比起来,是不是还差点火候。也或者,我只是觉得这个技术漂亮多于实用。
你知道不?我跟朋友聊起这个,他说:既然要用这么多科技,实实在在体验才最重要。我点点头。周末开车,车企痴迷的那些技术,真的会成为日常的焦点吗?还是说用几天就败在逐渐惯里了?临场感觉告诉我,这车还挺有意思的。
说到这,我都忘了问——你会不会担心,配备这么多高科技的车辆,收费、维修会不会更复杂?或者久了,这些看得见的技术会不会变成看得见的麻烦。毕竟,科技再牛,还是要靠人维护。
我还在想,那个豪华感,究竟除了那些硬件上的摆设,是不是还藏着人情味——比如车内的那股热闹劲或人性化设计?这个我没有深究,小细节——座椅的加热、冰箱的温控、位置布局……似乎都在想,让用户在变化的场景中,能找到点安心。
可触摸的小细节啊,像我开到撩起车门时那一瞬,迎面吹来的微风,似乎才是最真实的感受吧。你说,这辆车还能带我去哪里?或者,我难道还会因为它的高科技,变得更宅一点?还是会被它的智能召唤,走得更远?这算是科技的奇妙之处——让人既期待又困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