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开车,路上看到一辆车连喇叭都不出声,纯粹用电信信号和道路感知在说话。这个行业趋势,现在这些脑袋们确实在赶速度——官方推的智能网联就像那种慢慢普及的智能家居,开始能让你的车变得聪明点儿,但到真正成熟可能还得几年。
我记得那天我跟一个修理厂的师傅闲聊,他看着一辆新出厂的车叹了口气:这个车嘛,别看看着挺酷的,里面那块屏比我家电视还大,但我真不懂怎么用啊。我心想,要真是这样,用户买回来就麻烦了。智能化其实更像一堆零散拼凑的高科技零件。当时官方说,要推进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我估算这可能还得两个到三个版本的车辆迭代才能见成效(体感/估算)。而且产业化,不光是买个芯片、装个软件那么简单,很多零部件还得跟供应链博弈——比如传感器,成本嘛,估算大概在200-300美元(估算/样本少)一颗,但能用多长时间、维护难不难,还得看产业链的配合。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像那次我看了个资料:目前市场上L2级的辅助驾驶,成本大概占车价的3-5%,如果升级到L3,起码得多花个几千到一万块(样本偏少),而且软硬件的匹配问题还不少,毕竟硬件都在稳,软件的复杂度才是真刀真枪的考验。
你会不会觉得,这一堆新技术其实就是在打技术牌,但实际上背后还藏着个博弈?就像我们买东西,不会只看价格,更多时候是看配置和未来升级的空间。比如说,8月份我试过一款车的导航系统,响应快得很,但有时候会突然卡住,调出来的界面还跟两年前差不多,那种感觉——喔,这硬件能不能撑到我换新车?一瞬间我就觉得,硬件不是越新越酷,而是越用越顺,后续延续性更重要。
说到这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生动的汽车未来图:未来会不会大部分车都能拎包换芯片?我觉得不可能,一方面成本限制,另一方面车企其实还没想好怎么模糊和用户的关系。现在很多试点都在试,一些地方开始放宽自动驾驶的准入,甚至试点L3级别车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心里觉得,现在这个试,就像当年手机刚出智能功能时,大家都在试水,结果马路上还有人踩线。
这让我搞不太明白,汽车的安全和法规,什么时候能赶得上技术的飞跃?去年业内某修理工就跟我说:新车里那些自动辅助功能,有时候还不能自动识别’行人’的手势,连续三次救不了个子弹啊。你说得是不是太现实?我们一直在追逐技术变革,但法规怎么赶得上?像那天一个朋友问我:年底生活费还得买车,涨价了,能不能期待车变得更安全,又便宜点?我心里想,这事先别光盯钱——技术有时候也像雪球,越滚越大,但谁来管才是真问题。
再说说多场景应用这事,官方大力鼓吹物流、环卫、出行,具体落到我们身上的感觉就是车能想别的东西。我曾遇到一辆物流车,车主抱怨:我开车半天,还得拉着导航喊‘左转’才能找到目标——其实只是技术未到位,基础的车路云一体化还没完全搭建好。你要说,将来变得多智能——像我猜测(没细想过的)也可能是:车和路都能自行交流,不用人操心,但这是不是太遥远?可能它自身也还在摸索。
我还记得,去年和一个交通行业的朋友聊天:这次八部门会推动这个网联汽车试点,真的能搞成样板吗?他笑笑说:看似很快,实际要改法规、补坑坑洼洼的事还不少。我倒觉得,他们这些政策节点像那种拼图一样,拧巴得很,没有一块拼对,后续再怎么便利,也只是烟火。
说到这里,我找个借口:车内的智能系统和日常生活到底哪个更重要?我心里其实很清楚——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搞得一身科技感,很多人买车还只是为了方便出行。你看,邻居大妈,她对导航基本不太信任,新买的车里有120公里续航的自动泊车,觉得乖乖的会不会给我磕碰?显然,技术再先进,也得考虑用户的接受度。
对,最后问一句——未来智能会不会真变得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还是像那些旧车的电子手刹系统,总在拍拍脑袋,等未来的老车子都变成无人驾驶时,才敢说进入新时代?
这场技术变革,像是我们打的迷糊仗。我在想,到底谁能给个真正安全、真舒服,又便宜的答案?或者,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这些普通人自己调节一番,从车子说啥问到我怎么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