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首日大定28.9万台,特斯拉模式被改写?聊聊背后的那些事
前天晚上手机刚放下没多久,朋友圈和群里就全是“YU7大定28.9万台”的截图。我一开始还以为哪个段子手又在整活,毕竟这数字搁手机上都少见,更别说汽车了。可点开新闻一看,还真不是玩笑——小米YU7发布1小时,大定数直接冲到将近30万,这速度,把我喝的咖啡都差点喷出来。
想起去年脖子哥抢SU7顶配Max那阵,我还打趣他是不是要换车标收藏,今年他果断继续冲了YU7 Max。这效率,比我下单外卖还快。18小时后锁单24万,这些都是不能退款的订单,不得不说,现在买车的人心也是真大啊。
回头看看国内纯电销冠Model Y,一年才48万多辆,小米一天半干了人家半年量。这种场面,说实话,我从没见过。昨晚反复数海报上的零,看着数据一点点往上涨,有种错觉,好像谁家的服务器要烧起来似的。
不过今天不想细抠参数,也不再重复配置表格(昨天已经扒烂了),倒是有个问题一直萦绕脑袋:为什么新势力卷来卷去,到底还是只有小米能把销量拉到这种高度?更关键的是,它到底做对啥,让大家蜂拥而至?
先翻翻老黄历。特斯拉其实不是第一个搞纯电动车的,但它绝对是第一个让电动车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品牌。当年马斯克立“三步走”目标——先降价,再铺充电和自动驾驶,最后扩展到工业领域,那会儿听着挺遥远,可一步步居然真实现不少。
2012年Model S上市之前,市面上的电车基本就是油改电、续航短、价格高,用起来各种掣肘,就像折叠屏手机那会儿,只能当噱头炫技。而Model S一下解决了一堆痛点:前备箱巨大,中控屏夸张,还有高压平台带来的快充和长续航。不光酷炫,还实用得很,所以全球用户吃这一套也正常。
后来产能成最大瓶颈,“产能地狱”时期特斯拉几乎天天上热搜,美国工厂爆单交付不了,人退单如潮水一样涌来,公司差点崩盘。直到2019年上海超级工厂落地,这才把命捡回来,也让中国新能源供应链彻底飞升。一晃四五年过去,如今Model Y全球销量超丰田冠军车型,这成绩放历史书里都够写一章。
但问题来了——这么多年下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新势力们总喜欢学特斯拉,不管外观、智驾路线还是产品定位,都尽量靠拢。有些甚至直接喊自己“杀手”,配置比你高、价格比你低。但等尘埃落定,该买Model Y的人照样排队,人家依旧稳坐SUV榜首,而且甩第二名好几条街。这就奇怪了,为啥更便宜、更智能的新产品反而没人抢?
琢磨来琢磨去,其实答案就在于模仿永远只能拿第二名,就像周杰伦模仿赛冠军终究替代不了正版周董发新歌霸榜。同理,你可以做出性价比极高的“另一台Y”,但消费者心里的那个位置早被填满,很难撼动。而如果完全脱离特斯拉模式,又该怎么突围?
这时候,小米的方法挺有意思。他们没有纠结于跟谁拼效率,而是在行业逐渐无趣的时候,把注意力转向“造给自己买”的思路。如果我是用户,我希望我的车靠谱、省心,好用又顺手。所以你看SU7和YU7,从三电系统到底盘素质,再到银离子天幕防晒、小物件磁吸接口这些细节,全都有针对性的小巧思。不止一次听雷总讲,他们连螺纹接口、电源分布这种不起眼的小地方,都研究透彻,就是为了方便每个开车人的真实需求。
还有耐久那茬儿,一辆普通家轿跑勒芒24小时挑战,每小时210公里平均速度不停歇,总共3944公里,这可不是随便吹牛皮的数据,是扎扎实实测出来给大家看的。“工具属性”做好之后,他们又在情绪价值上下功夫,比如全国各地刷赛道成绩,让Ultra原型纽北第三什么的,看似跟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但确实激发了一批年轻人的热情。“我的通勤伙伴也是赛道猛兽”,光这个念头就足够浪漫吧?
回忆去年SU7 Ultra原型纽北成绩刚公布时,有朋友留言问:“这玩意儿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现在看来,即使多数人不会真的飙圈速,可只要知道自家品牌愿意投入这些“不划算”的研发精力,本身就是一种信任感来源,也是选购时加分项之一。有时候,人就是需要这样一点“不务正业”的梦想空间吧!
顺带提一句,那位TCL华星工程师分享过关于天际屏方案背后的故事,说很多业内稀缺的新设计,其实现路径都是小米先提想法,然后他们协作攻关落地。这种合作方式不仅提升自家体验,还推动整个产业链升级,以后同行也可能受益。这让我想到,当初特斯拉开放专利,加速行业发展,本质逻辑其实类似,只不过时代背景不同罢了。
再扯远一点,每次看到朋友圈有人晒自己的“小米交付仪式”,或者讨论磁吸纸巾盒怎么装最顺手,总觉得汽车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堆参数或KPI数字。如果哪天YUYU突然停产,会不会还有人为它办告别趴体?谁知道呢,现在连夜排队锁单的大军里,说不准就藏着几个这样的死忠粉丝吧!
雨停以后院子里的泥土味特别重,我抱着猫坐窗边刷最新交付进度,一边琢磨下个月是不是该考虑置换计划。不过说真的,下次遇见脖子哥,他肯定又要现场安利我试试他的顶配Max版本,到时候八成拗不过他,又得陪跑两圈感受新鲜科技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