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梦想车”大赛自诞生以来,为汽车相关专业学子求学就业、创新创造提供了许多支持。图为加兰德队的朱晨澜与获奖作品《MOS-mind open space》。
作为国内知名的汽车领域青年设计大赛,“东风梦想车”大赛自诞生以来,为汽车相关专业学子求学就业、创新创造提供了许多支持。近日,第七届“东风梦想车”中国青年汽车创意设计大赛决赛在东风汽车全球创新中心落幕,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清华大学的“绝对队”凭借作品《灵驭-双子》斩获冠军,华南理工大学“海底小纵队”的《东风逐星者》摘得亚军,考文垂大学“加兰德队”的《MOS-mind open space》(以下简称“《MOS》”)荣获季军。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七届“东风梦想车”大赛中,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传递出当代青年对于城市通勤与汽车形态、人工智能与情感表达的思考。本届大赛季军作品——来自考文垂大学加兰德队的《MOS》,就试图以诗意的设计语言,重新定义未来出行与心灵疗愈的关系。
“第一次体验到伦敦的早高峰时,我被大街上麻木的人群震撼到了。”回忆起留学时的一次偶然经历,朱晨澜感慨地说,“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森林里,每个人都像被按下了快进键,连眼神里都带着疲惫。”
他告诉记者,当下的都市通勤困境,让自己想到了汽车“第三空间”理论,并衍生出了一个思考:为何不能让通勤时间从“被动消耗”变为“主动疗愈”?
基于这个想法,朱晨澜立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研。他发现,不少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由于租房位置较偏远等原因,平均每天在通勤中度过1.5小时。对此,他感慨地说:“如果汽车能成为‘移动的心灵疗愈所’,或许能为高压人群劈开一道裂缝,让阳光照进来。”
带着这样的初心,朱晨澜报名参加了“东风梦想车”大赛,将作品命名为《MOS》,寓意“打开心灵的移动空间”。他坦言,灵感来源于每一次亲近自然的旅行,当疲惫的身心置身于山水之间,他发现自然与艺术的结合具有超越语言的治愈力,“为什么不能把这种体验搬进车里?”
在初期创作期间,朱晨澜度过了无数个推翻重来的夜晚。他面临的首个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车载空间内实现“功能”与“疗愈”的平衡。传统汽车设计强调人机工程学,而《MOS》则试图在此基础上叠加“情感工程学”——通过动态投影、生物反馈、场景化交互等技术,构建多维度的治愈体系。
据介绍,车身搭载的可编程LED屏与投影系统,并非单纯的视觉噱头,而是希望借此打破车与人的边界。当车辆行驶时,车身图案可随环境动态变化,也可自行设置场景主题;当车辆停靠广场时,乘客可通过触摸、声音参与画面创作,让汽车从“私有空间”转化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参与者”。事实上,这种设计逻辑,暗合了95后、00后对“社交化出行”的隐性需求。
进入车内,《MOS》展现出对“自然疗愈”的深度解构。AI情绪识别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乘客微表情,联动投影、音效、香氛系统生成针对焦虑状态的“深海冥想”、缓解疲惫的“落日余晖”等定制化场景,全方位刺激用户的“五感”。
更巧妙的是可调光玻璃与AR技术的结合:通勤时,车窗是观察城市的透明媒介;当开启“疗愈模式”,玻璃化作画布,虚拟自然景观与真实街景叠加,营造“身处都市,心在旷野”的通感体验。
面对城市交通的复杂场景时,《MOS》可切换“道路模式”与“轻轨模式”双形态。前者保留传统驾驶的灵活性,后者则通过接入低空轨道系统提升通勤效率。
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折射出朱晨澜对未来交通的深层思考:技术的进步不应以牺牲人的体验为代价,而是让效率服务于“心灵放空的可能”。
“加兰德队的故事,是起点,而非终点,在他们身后,还有无数年轻的灵魂,正带着对世界的温柔期待,驶向更有温度的明天。”赛事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市场调研到方案落地,朱晨澜用行动证明:好的设计始于对人的观察,终于对人的服务。
“当多数参赛作品聚焦于速度、算力、自动驾驶时,这个作品选择回归本质,关注人在车内的感受——这种独特设计视角,恰是《MOS》最动人的地方。”正如该负责人所说,在加兰德队的故事里,人们能看到一位年轻设计师对汽车设计本质的追问,和对未来汽车功能的探索。
记者了解到,随着决赛的圆满落幕,第七届“东风梦想车”大赛正式进入成果转化阶段。本届大赛优秀作品将在“梦想车之夜”活动集中展示。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透露称,未来将继续以大赛为纽带,汇聚高校、企业、用户等多方创新资源,助力青年实现汽车梦想,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青春动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真齐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出行周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