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快充太拉胯!充电1小时跑200公里,纯电车轻松碾压!

近几年,要说咱们身边什么车最火,增程电动车肯定算一个。

很多人买它,就是冲着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点:既能用电,又能烧油,号称是彻底解决了新能源车的“里程焦虑”。

平时上下班,就用电,又省钱又安静;真要跑个长途回老家,还有个发动机在那儿兜底,心里踏实,不用担心被撂在半路上。

增程车快充太拉胯!充电1小时跑200公里,纯电车轻松碾压!-有驾

听起来,这简直是当前最理想的选择了,把纯电车和燃油车的优点结合到了一起。

然而,不少车主开上一段时间后,却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烦恼,一个让他们在充电站里直挠头的烦恼——这增程车的快充,怎么这么慢呢?

眼瞅着旁边车位上的纯电动车,人家车主去便利店买了杯咖啡,回来坐车里刷了会儿短视频,也就十五、二十分钟,车子就充得七七八八,续航一下子多出三四百公里,潇洒地拔枪就走。

再看看自己的增程车,在充电桩前老老实实地“挂”了一个小时,仪表盘上的续航里程可能也就涨了不到两百公里。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很多增不程车主心里犯嘀咕:说好的“油电自由”,怎么到了充电这关,体验感就差了这么多?

这增程车的快充,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增程车本身的设计说起。

它的核心思路,就是用一个相对较小的电池包来满足日常的纯电行驶,通常这个纯电续航里程被设定在200公里左右。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电池小,车子成本能控制住,车身重量也不会那么夸张。

增程车快充太拉胯!充电1小时跑200公里,纯电车轻松碾压!-有驾

相比之下,纯电动车为了让车主完全告别里程焦虑,电池包就得做得非常大,动不动就是八九十度电,甚至超过一百度电,纯电续航奔着六七百公里去。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里,纯电车是那个超大容量的储水缸,为全家提供长时间的用水;而增程车呢,更像是一个放在厨房里的饮水机,满足你日常喝水的需求就够了,真要大量用水,还是得靠自来水管网,也就是它自带的那个发动机。

电池容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它能承受多大的充电功率。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物理道理。

给一个容量只有40多度电的小电池,用特别猛的电流去充,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非常剧烈,温度急剧升高,不仅会严重损伤电池的寿命,还存在安全隐患。

所以,汽车厂家在设计的时候,出于安全和耐用性的考虑,会给这块小电池的充电系统设置一个“保护性”的功率上限。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增程车的快充功率,都被限制在了60千瓦上下,有的甚至更低。

而那些拥有大电池的纯电动车,天生就是为了“大口吞电”而设计的,它们的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系统都更强大,能够轻松承受200千瓦甚至更高的充电功率。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场面:在同一个120千瓦的公共快充桩上,纯电动车能把充电桩的性能几乎“吃满”,充电速度飞快;而增程车插上后,受限于自身的“饭量”,最多只能以60千瓦的速度慢慢充,充电桩一半的功力都发挥不出来。

增程车快充太拉胯!充电1小时跑200公里,纯电车轻松碾压!-有驾

这效率,自然就被纯电车远远甩在了身后。

除了这个先天的硬件限制,一些车企在宣传上的“春秋笔法”也让车主的实际体验打了折扣。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广告,宣称“充电12分钟,续航增加80%”或者“一杯咖啡的时间,快速补能”。

这些宣传听起来非常诱人,但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前提:实现这样的速度,通常需要匹配车企自建的、或者合作的特定超高压充电桩。

这些充电桩的技术标准远高于市面上普通的公共快充桩。

对于绝大多数车主来说,日常能接触到的,还是那些功率在60到120千瓦的国网或者第三方充电桩。

在这些普通桩上,增程车的充电速度就只能回归到它那个60千瓦的“真实水平”。

有车主实测过,在普通快充桩上,把电量从30%充到80%,依然需要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这和宣传中的“闪电速度”相去甚远。

更让人觉得不方便的一点是,所有电动车为了保护电池,在充电快要充满的时候,都会自动降低充电速度,进入所谓的“涓流充电”模式。

通常电量超过80%以后,充电速度就会变得非常慢。

增程车快充太拉胯!充电1小时跑200公里,纯电车轻松碾压!-有驾

这个保护机制放在纯电车上,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它们电池大,充到80%也已经有了很可观的续航。

但对于总共纯电续航就200公里的增程车来说,最后那20%的电量,可能也就对应三四十公里的续航,却可能要花上半个多小时去慢慢“磨”。

很多车主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充到80%就拔枪走人,这就让本就不富裕的纯电续航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这种“充电慢、续航短”的组合,直接导致了用车体验的下降。

对于那些把增程车当纯电车开,想最大化节省油费的用户来说,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更频繁地光顾充电站。

一位开增程网约车的师傅就抱怨说,他那台标称纯电续航180公里的车,实际在市区开着空调跑,也就140公里就得充电了,基本上每天都得找地方充一次电,每次算上找桩、排队、充电的时间,一个小时就搭进去了。

这点时间,对于靠时间挣钱的他们来说,成本着实不低。

而在节假日跑长途的高速服务区,这个矛盾就更加突出了。

充电桩前大排长龙,好不容易轮到自己,纯电车充个15分钟,能增加三百多公里的续航,足够开到下一个城市。

增程车快充太拉胯!充电1小时跑200公里,纯电车轻松碾压!-有驾

而增程车同样充15分钟,可能只增加了七八十公里的续航,这点电量也就勉强支撑到下一个服务区,然后又得重新加入排队的行列。

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可油可电”就变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不是不想用电,而是充电实在太耽误事,只能被迫启动发动机烧油。

这让增程车“用电省钱”的优势在长途场景下大打折扣。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

国内的电池制造商和汽车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痛点,并且正在拿出解决方案。

比如,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已经研发出了支持4C甚至5C超高倍率充电的电池,专门用于增程和混动车型。

这种电池技术,可以让车辆在十几分钟内就充满大部分电量,充电速度完全可以媲美高端纯电动车。

同时,越来越多的新车型开始搭载800V高压平台技术,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升级,从根本上提升了充电效率,让充电功率突破200千瓦甚至更高成为可能。

这些技术的出现,预示着增程车“快充龟速”的问题正在被从根源上解决。

不过,目前这些先进的技术大多还应用在价格比较高的中高端车型上,对于购买十几万、二十万主流价位增程车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但这个趋势是明确的,消费者的呼声已经被市场听到。

当增程车解决了充电速度这个最后的短板,让用电体验和用油一样方便快捷时,它或许才能真正兑现“告别一切焦虑”的承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