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相当热闹,给人的感觉是一路高歌猛进,形势一片大好。
很多人都觉得,这股劲头会一直持续下去。
但没想到,一进入7月份,整个市场好像突然踩了一脚刹车,一下子就冷静了不少。
咱们来看看具体数字,7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是183.4万辆,这个数字跟去年7月比,是增长了6%,听起来还不错。
但是,要是跟刚刚过去的6月份相比,却实实在在地下降了12%。
这就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了,这是怎么回事?
是车突然卖不动了,还是大家伙儿的钱袋子捂得更紧了?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
首先得说,今年咱们国家的汽车市场,走的是一个先抑后扬的路子。
年初1月份的时候,因为春节放假等因素,市场表现不太好,零售量甚至是负增长。
但从那以后,在国家一系列有力政策的推动下,市场就像坐上了火箭,一路向上冲,到了6月份,上半年的累计增长率已经达到了相当不错的11%。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前低中高”的V形反转。
然而,正当大家以为会继续高歌猛进的时候,7月份的数据就给我们泼了点冷水。
那么,这个“急刹车”到底是谁踩的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补贴政策的暂时“空档期”。
大家买车,特别是买新能源车,都很关心国家和地方的补贴。
之前,“以旧换新”这类政策力度很大,很多人都趁着这个机会换了新车。
但是到了7月份,新一轮的补贴资金还没完全到位,这就形成了一个空档。
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买车是件大事,能省一点是一点。
一看补贴暂时没了,很多原本打算出手的人就想了:“要不,我再等等看?等下一波补贴政策出来了再买也不迟。”这种想法的人一多,就形成了一股很强的观望情绪,买车的人自然就少了。
第二个原因,是跟汽车贷款有关。
以前,很多汽车经销商为了多卖车,会搞一些听起来很诱人的金融方案,比如所谓的“高息高返”。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些比较复杂的贷款设计,让你感觉车价好像便宜了很多,实际上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现在,国家对这方面的监管越来越严,这些不太透明的金融玩法空间就小了很多。
贷款的返利补贴少了,消费者一算账,就发现实际要花的钱变多了。
这种购车成本的上升,是最实在的,也让很多人的购车计划暂时搁置了。
所以,经销商的销售压力一下子就大了起来,市场的整体增速也就从前几个月15%的高位,回落到了6%这个水平。
这其实也是市场回归理性和健康的表现,只是短期内会有一个阵痛期。
不过,虽然咱们国内零售市场看着有点“降温”,但另一个数据却非常亮眼,那就是厂家的批发量。
7月份,全国乘用车厂家批发出去222万辆车,同比增长了13%,甚至还创下了历史上7月份的最高纪录。
这就有点意思了,店里卖出去的车少了,怎么工厂往外发的车反而更多了呢?
这多出来的车都去哪了?
答案很明确:出口了。
这就好比一家生意很好的餐馆,可能堂食的客人稍微少了一点,但是外卖订单却接到手软。
咱们的国产汽车现在就是这个情况。
国内市场是我们的基本盘,要稳住;而广阔的海外市场,则成了一个全新的、巨大的增长点。
7月份强劲的出口表现,有力地拉动了厂家的批发数据,让生产线能够继续保持高速运转。
所以,当我们看到批发数据比零售数据高出一大截的时候,不用担心,这恰恰说明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特别是自主品牌,在全球的舞台上越来越有分量,越来越受欢迎了。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条腿立足国内,一条腿迈向世界,让整个行业的发展更加稳健和有韧性。
聊完了销量,咱们再来看看大家最关心的价格问题。
7月份的车市价格战,那也是相当激烈。
传统燃油车可以说是进入了“浴血奋战”的阶段。
它们的平均促销力度,已经稳定在23.4%这个非常高的水平,也就是说,一辆标价20万的燃油车,优惠下来可能十六万多点就能拿下。
尤其是我们熟悉的那些合资品牌,比如德系、日系、美系,为了在新能源车的冲击下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几乎是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在降价。
就连以前感觉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现在的优惠力度也达到了惊人的27.2%,因为来自高端新能源车型的竞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它们也不得不放下身段,用价格来吸引客户。
相比之下,新能源车的价格就要坚挺得多了。
它们的整体促销力度虽然也有,大概在10.2%左右,但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新能源车,特别是我们优秀的国产品牌,已经过了单纯依靠低价来抢市场的阶段。
它们现在更多是靠领先的技术、更好的驾驶体验和更低的使用成本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这是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显示出它们对自身产品力的强大自信。
所有这些销量和价格的变化,最终都体现在了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上。
如果说7月份的数据里,最让人振奋的是什么,那毫无疑问就是我们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
有一个数字我们必须记住:65.9%。
这是7月份自主品牌在国内零售市场的占有率,比去年同期足足提升了4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现在每10个买车的中国人里,有将近7个人选择的是国产品牌。
像吉利、奇瑞、长安、比亚迪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正在用实实在在的销量,证明中国制造的实力。
而自主品牌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它们抓住了新能源这个时代的风口。
我们再看一个更具冲击力的数据:在自主品牌卖出去的车里,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高达74.9%,也就是说,它们卖出去的四辆车里,就有三辆是新能源车。
它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车型,满足了消费者对未来出行的想象和需求。
反观那些曾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合资品牌,情况就显得有些被动了。
它们的市场份额在萎缩,7月份主流合资品牌的零售量只增长了1%。
更关键的是,它们在新能源转型上动作太慢了,它们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区区6.7%。
当消费者走进4S店,自主品牌能拿出一大堆技术先进的新能源产品,而很多合资品牌的主力车型,仍然是传统的燃油车。
在这场技术变革的浪潮中,谁反应快,谁就能抓住机遇;谁行动迟缓,谁就可能被淘汰。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销量增减问题,而是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深刻的市场权力转移。
所以总的来看,7月份车市的短期波动并不可怕,它更像是市场在经历政策调整期的一次正常呼吸。
透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市场图景。
这背后真正的故事,是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自主品牌,正在经历一场波澜壮阔的崛起。
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信任,还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这场由新能源引领的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出行方式,也预示着一个由中国品牌引领的汽车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