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场关于“无用屏幕”的战争,看汽车工业的价值观撕裂
(声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任何品牌及商业利益无关)
2025年5月,当中国车企们忙着在发布会上炫耀“全车8块4K屏”“后排17.3英寸影院”时,法拉利CEO贝内代托·维格纳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让整个行业陷入沉默:“车里装那么多屏幕干什么?你是来开车的,不是来看电视的。”
这位半导体行业出身的掌舵人,用工程师式的直白拆解了当下汽车设计的荒诞逻辑。在他的语境里,法拉利是“一台需要被驯服的机械野兽”,它的价值在于引擎的嘶吼、方向盘的震颤、过弯时轮胎与地面撕咬的微妙反馈,而不是副驾屏幕上播放的肥皂剧。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甚至让75%的法拉利客户主动要求“删减智能配置以减轻车重”。
这种态度看似与时代格格不入,实则暗藏深意。当特斯拉用一块17英寸大屏颠覆传统内饰时,人们惊叹于科技的神迹;但当吉利银河E8的45英寸巨幕横贯仪表台、岚图梦想家全车堆砌8块屏幕时,我们突然意识到:这场关于屏幕的军备竞赛,早已异化为厂商争夺供应商话语权的数字狂欢。
屏幕真的能定义智能汽车吗?数据给出了残酷的答案:美国J.D.Power调查显示,副驾屏幕使用率不足10%;在中国,45%的用户抱怨车机系统“调个空调要进三级菜单”。更令人不安的是,驾驶者操作屏幕时反应时间延长53%,相当于以80km/h速度盲开800米,这已不是便利,而是致命隐患。
但车企们仍在乐此不疲。究其根源,屏幕早已超越功能本身,成为资本游戏的筹码。从高通820A芯片到48英寸OLED柔性屏,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推动“屏幕即豪华”的叙事。就像维格纳尖锐指出的:“多屏设计对供应商有利,但对用户未必有用。”当屏幕生产商与车企形成利益共同体,消费者手中的方向盘,早已沦为科技泡沫的催化剂。
讽刺的是,这场狂欢中真正受益的或许是“古典派”。宝马高管曾公开质疑大屏实用性,现代汽车呼吁回归驾驶本质;而欧盟新车安全评测协会(Euro NCAP)的研究更直接:触控操作让驾驶员视线离开路面时间增加1.5秒,事故风险飙升。这些声音与法拉利的坚守形成奇妙共鸣,在数字化的狂潮中,机械的纯粹反而成了稀缺品。
有人将这场争论简化为“传统vs科技”的对立,实则忽视了更深层的价值冲突。在法拉利的世界观里,驾驶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仪式。发动机的声浪是交响乐,换挡的顿挫是诗歌,甚至车内皮革的气味都承载着百年工艺的密码。这种体验无法被“智能座舱”解构,正如机械表的陀飞轮不会向电子屏妥协。
这种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塑造了法拉利客户的独特画像:他们愿意为0.02秒的方向盘响应速度提升支付溢价,却对“车载KTV”嗤之以鼻。对他们而言,超跑不是代步工具,而是与自我对话的媒介。当主流市场将汽车异化为“带轮子的智能手机”时,法拉利们守护的,其实是人类与机械最后的情感纽带。
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化是伪命题。特斯拉的语音控制系统将响应速度压缩至0.3秒,沃尔沃DataFusion技术让自动刹车误触发率降低70%,科技本该服务于驾驶,而非喧宾夺主。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是否在用“创新”的名义,将驾驶者变成屏幕的囚徒?
这场争论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当华为将安全防护嵌入整车开发底层架构,当宁德时代用NP3.0技术实现“热失控不冒烟”,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科技不必以牺牲驾驶本质为代价。就像保时捷Taycan用三联屏延续跑车基因,又像本田e以复古设计拥抱电动化,真正的创新,从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
或许,汽车工业终将走向“场景化分层”:关键功能保留实体按键,娱乐系统融入语音交互;电子后视镜配备应急物理镜片,线控转向暗藏机械备份。这种“安全核心层+舒适扩展层”的架构,既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对技术的驯服。
维格纳的“反屏幕宣言”,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汽车本质的哲学辩论。当行业沉迷于参数内卷,法拉利用近乎固执的坚持,守护着驾驶最原始的快乐。这种“叛逆”或许不会改变主流市场的游戏规则,但它至少证明:在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时代,总有些东西值得以机械的名义留存。
正如一位法拉利车主在论坛的留言:“当我握住它的方向盘,就像握住一匹烈马的缰绳。这时候,副驾有没有屏幕还重要吗?”
关于车载屏幕的争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体验,是时候听听“方向盘后面的人”真正想要什么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