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人嗓门被压制?六部门联手执法,清网行动整治车圈乱象

“80万一条视频?呵呵,时代变了!” 昔日里在汽车圈呼风唤雨的顶流车评人,如今也得放下身段,主动向车企公关摇尾乞怜,求一个“深度体验”的机会。 这戏剧性的一幕,并非行业大V们集体转性,而是工信部等六部门联手掀起的“清网行动”,让新能源车企和KOL们一夜之间集体哑火。

还记得吗?半年前,新车发布会稍有瑕疵,便会被KOL们口诛笔伐为“工业垃圾”。如今,曾经的“锐评暴击”变成了小心翼翼的“深度体验”,曾经高高在上的姿态,变成了朋友圈里卑微的“求资源”。 某千万级粉丝的汽车大V,竟然主动给车企PR发消息:“新款试驾车能安排我体验下吗?免费出三期内容”。这转变,简直比川剧变脸还快。 新能源车企的营销策略,也随之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车评人嗓门被压制?六部门联手执法,清网行动整治车圈乱象-有驾

过去,营销预算的大头都砸向了广告投放和KOL维护,现在呢?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行政处罚。 某新势力就因为暗示续航虚标,被罚了400万,某品牌更惨,因为组织水军恶意诋毁竞争对手,直接被吊销了许可证。

这下,谁还敢顶风作案? 有车企CMO就诉苦:“现在找KOL比找对象还难,签合规承诺书是必须的,‘最强’、‘颠覆’这类词,想都别想。”更讽刺的是,有个靠毒舌人设圈了500万粉丝的汽车博主,最近连续发了五期电池技术科普视频,结果评论区全是嘲讽:“你是被绑架了吗?眨眨眼!” “清网行动”的威力,在于它釜底抽薪,直击行业乱象的根源。 以前,新能源车企为了博眼球、抢流量,不惜重金砸向营销,各种虚假宣传、水军抹黑层出不穷,劣币驱逐良币。

而现在,政策之刀砍向了畸形营销,让行业生态开始重塑。 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舆情总量预计会下降67%,但关于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等真实用户体验的讨论,反而会上升41%。

这说明什么?说明消费者真正关心的,还是产品本身。 “清网行动”最狠的一点,是实行连带责任制度。

车评人嗓门被压制?六部门联手执法,清网行动整治车圈乱象-有驾

这意味着,车企再也不能用“第三方外包”来当挡箭牌了。 现在,所有的传播内容都必须留痕备案,简直就像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掉下来。

流量至上的时代,终究要过去了。 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过去,新能源车企都热衷于制造话题、引发争议,用各种出格的言论来吸引眼球。 但是,这种靠炒作起来的流量,终究是虚幻的。

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还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新能源汽车行业,该好好冷静一下了。

车评人嗓门被压制?六部门联手执法,清网行动整治车圈乱象-有驾

当然,也有人担心,“清网行动”会不会扼杀创新?答案是:当然不会。 政策监管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企业发展,而是为了铲除恶性竞争的土壤,让大家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

就像《韩非子》里说的:“ legalism is not about inhibiting innovation; it is about ensuring that innovation serves the common good.”当所有人都遵守规则时,真正的产品较量才能开始。 而且,沉默也未必是坏事。

当舆论场褪去浮沫,真正的好产品反而能获得平等发声的机会。 有新势力车企就表示:“过去每月营销费用要给200家KOL交‘保护费’,现在这笔钱直接让利给消费者做试驾补贴,转化率反而更高。”这说明什么?说明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脚去体验,最终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

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比拼的是技术、是品质、是服务,而不是谁更会炒作、谁更会忽悠。 流量退潮,好产品才能真正发光。

这场“清网行动”,或许能让新能源汽车行业,真正回归到长期主义的道路上。 所以,你觉得“清网行动”是拯救还是扼杀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你看來,车企应该如何适应新的游戏规则,才能在下半场赢得胜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