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做汽车媒体的朋友聊天,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华为在汽车圈的新动作。前两天刷到汽车行业分析师孙少军发的消息,他说华为马上要搞第三种合作模式了——既不是之前跟赛力斯合作的"智选车",也不是跟阿维塔那种"HI模式"。这事儿一出来,好些车企朋友坐不住了,连我楼下卖车的老王都念叨:"华为这是要把汽车圈搅和得更热闹啊?"
咱们先盘盘华为之前的两种模式。智选车模式最典型的是问界,华为从设计、研发到销售全流程深度参与,连门店都是华为的体验店,赛力斯主要负责生产制造。另一种HI模式(Huawei Inside)像阿维塔,华为主要提供智能驾驶、电驱这些核心技术,车企自己主导整体设计和销售。这两种模式各有各的玩法,但市场反馈挺有意思——智选车的销量明显更猛,问界M5、M7一上市就抢疯了;可HI模式的车企压力不小,毕竟核心系统靠别人,自己得在品牌、渠道上花大功夫。
孙少军说的第三种模式,听说是两者的"折中版"。华为这次要往深了介入,从最开始的底层架构设计、产品节奏规划,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对接,都得插一脚;但车企也不用完全当"甩手掌柜",销售环节还是自己说了算。打个比方,就像开饭店——以前智选车是华为当主厨兼服务员,车企只管供食材;HI模式是华为只供秘制调料,饭店自己炒菜;现在第三种模式,华为成了厨房设计、菜单研发、调料供应一把抓,但端菜上桌、接待客人还是饭店的事儿。
这么干华为图啥?说白了还是想"降本增效"。智选车模式虽然销量好,但华为得搭进去大量人力物力,从设计团队到线下门店,每个项目都得重投入;HI模式轻是轻了,可核心技术攥在手里,车企要是学明白了,说不定哪天就不跟华为玩了。第三种模式刚好平衡了两者——华为在关键环节深度参与,保证技术落地效果;车企负责销售,减轻了华为的运营压力。用圈里人的话说:"这不是华为不想管,是得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谁?应该是消费者。之前智选车的成功,让不少人体会到了华为参与后的智能体验——比如鸿蒙座舱的流畅度、辅助驾驶的精准度。第三种模式要是铺开,更多车企能搭上华为的技术快车,市场上可能会出现更多"华为味儿"但又各有特色的车型。举个例子,要是某家擅长做硬派SUV的车企跟华为合作,用上华为的电驱和智能系统,再保留自己的越野基因,说不定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那车企会不会有顾虑?肯定有。毕竟华为的"存在感"太强了,从底层架构就开始介入,车企自己的技术积累会不会被边缘化?不过换个角度想,现在汽车行业卷得厉害,传统车企缺智能化技术,新势力缺制造经验和渠道,跟华为合作也算各取所需。就像之前有个车企老总跟我聊的:"现在不是要不要跟华为合作的问题,是怎么合作才能不被淘汰的问题。"
说到这儿,想起前阵子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说"华为要做汽车界的安卓"。当时还有点人觉得他在吹牛,现在看第三种模式要是成了,还真有点那意思——安卓不自己造手机,而是给厂商提供系统和生态支持;华为不自己造整车(至少目前没明确说),但给车企提供从技术到生态的全链条支持。要是真能做到,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车企加入,余承东的日程表怕是要更满了。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醒,这种模式对华为的协调能力是个考验。不同车企的需求不一样,有的要侧重智能驾驶,有的要强化座舱体验,华为得能灵活调整技术方案;同时还得避免跟现有合作模式冲突,比如智选车的车企肯定不希望自己的"独家待遇"被稀释。说白了,第三种模式能不能成,关键看华为能不能在"深度参与"和"保持距离"之间找到平衡点。
回到开头,孙少军说"华为带着任务进汽车行业",这任务到底是啥?我琢磨着,表面是卖技术、做生态,深层可能是想重塑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逻辑——以前汽车是"硬件为王",现在得"软硬件结合";以前车企各自为战,现在得开放协同。华为要是能把这套逻辑跑通,说不定真能成为汽车界的"基础设施",就像手机界的安卓、电脑界的Windows。
最后想说,不管华为搞出多少种合作模式,咱们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买到好车——价格合理、体验靠谱、售后省心。要是第三种模式能让更多车企用上华为的技术,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那对咱们来说绝对是好事。毕竟,谁不想开上更聪明、更舒服的车呢?
经典语句:合作不是谁吃掉谁,而是用各自的长板,拼出一块更完整的蛋糕。——《合作的艺术》
内容调用资料信息网站名称:汽车行业分析师孙少军社交平台动态、公开行业分析报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