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U9,472.41km/h。
这个数字一出来,整个电动车圈都炸了。它不仅打破了Rimac Nevera R保持的431.5km/h量产电动车极速纪录,更让布加迪-Rimac的CEO Mate Rimac罕见发声质疑:真能跑这么快?磷酸铁锂+轮胎,撑得住吗? 我第一反应也是不信——这速度,连F1赛车在赛道上都难达到。可当测试视频和数据陆续放出,我意识到:这不是吹牛,而是一次中国车企在电动超跑领域的“技术突袭”。今天,咱们不聊PPT,不看参数表,就从布加迪CEO的质疑出发,聊聊这台车背后的“硬核真相”。
为什么布加迪CEO第一个跳出来质疑?
各位车友,你可能不知道,Mate Rimac不是随便质疑的“键盘侠”。他手里的Rimac Nevera R,是上一代电动极速王者,2107马力,四电机,431.5km/h的认证成绩,背后是无数次轮胎爆胎、电机过热、空气动力失控的惨痛教训。他最清楚,极速不是“马力大就行”,而是系统工程的极限博弈。
他公开质疑两点:一是磷酸铁锂电池能否支撑3000马力的瞬间爆发;二是轮胎能不能扛住470km/h的离心力和高温。说白了,他不信比亚迪能在不换赛道逻辑的前提下,一口气跨过这些物理门槛。
可仰望U9偏就做到了。那它是怎么回应的?不是发声明,而是直接上德国ATP测试场,一脚油门干到472.41km/h——用结果打脸,比任何公关稿都硬气。
轮胎:被所有人忽视的“地面唯一接触点”
先说Mate Rimac说得最准的一点:轮胎,才是极速的终极瓶颈。
我试驾过几款性能车,哪怕是200km/h过弯,轮胎的抓地力反馈都直接决定你敢不敢踩油门。而到了400km/h以上,轮胎承受的离心力是普通高速的数倍。简单算一笔账:一辆车以470km/h行驶,轮胎边缘的线速度超过130米/秒,相当于每秒绕足球场跑一圈半。这种速度下,轮胎就像高速旋转的“高压气球”,稍有瑕疵就会瞬间炸裂。
布加迪当年为了Chiron的420km/h,找了米其林定制轮胎,每条成本上万元。而仰望U9呢?比亚迪找了佳通,定制了325/35 R20的半热熔轮胎,材料、轮廓、花纹全为极速优化。虽然官方没公布具体结构,但从测试视频看,车辆在极速状态下轮胎形变极小,接地面积稳定——这说明,它的“脚”是稳的。
我曾和一位赛车工程师聊过:“再强的电机,也得靠轮胎把力传到地上。”仰望U9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中国在高性能轮胎配套上的突破。这不是“堆马力”,而是真正理解了“从地面到电机”的全链路控制。
电池与电机:磷酸铁锂也能“狂暴输出”?
再说电池。Mate Rimac质疑磷酸铁锂,不是没道理。传统印象里,磷酸铁锂(LFP)能量密度低、放电倍率不如三元锂。普通LFP电池放电倍率约10-15C,高性能的能做到20C,而仰望U9需要的是——30C。
30C是什么概念?假设电池容量是100kWh,30C意味着它能在1秒内输出3000kW(约4080马力)的功率。这几乎接近物理极限。
比亚迪怎么做到的?秘密在于“1200V高压平台”+“高倍率磷酸铁锂电池”。
先说1200V。目前主流电动车是400V或800V平台。电压越高,传输相同功率时电流越小。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就像送水,800V是用粗水管送,1200V是用更粗的水管送,水流(电流)更缓,发热更少,效率更高。
1200V平台让仰望U9的电机电流降低约33%,系统热损耗大幅下降。这意味着电机可以长时间维持高功率输出,而不是“冲一下就歇菜”。这正是Mate Rimac担心的“能跑100米,但跑不了1000米”的问题。
再看电机。仰望U9的电机转速高达30000rpm,接近F1赛车发动机的水平。高转速=高功率,这是内燃机时代的真理,现在被比亚迪用在了电驱上。它不是靠堆电池,而是靠“转得更快”来榨取马力。
至于电池,虽然比亚迪没公布细节,但从3000马力持续输出的表现看,其磷酸铁锂电池很可能采用了超薄电极、高导电添加剂、强化散热结构等技术,实现了30C级别的瞬间放电能力。这不仅是材料突破,更是热管理系统的胜利。
极速背后的物理挑战:空气、热量、控制
跑470km/h,不只是“踩油门”那么简单。我来拆解几个关键难点:
空气阻力呈平方增长。速度从300km/h提到400km/h,阻力增加近80%;从400提到470,阻力再翻倍。仰望U9的3018马力,一大半都用来“撕开空气”。它的车身低趴,前脸有主动进气格栅,尾部有可调尾翼,风阻系数虽未公布,但从姿态看,空气动力学设计极为激进。
发热是隐形杀手。2000kW以上的功率输出,电池、电机、电控都在“烧”。Nevera R有20个温度传感器,0.1秒内调整散热。仰望U9虽未公布细节,但从其能多次冲刺看,散热系统必然更强。我推测它采用了多级液冷+热泵管理,确保“不降功率”。
高速稳定性。470km/h下,方向盘轻微一动,车就可能失控。仰望U9的动态稳定系统必须毫秒级响应,结合四电机独立扭矩控制,实时调整每个轮子的动力。这不仅是软件算法,更是整车调校的功力。
竞品对比:谁是真正的“极速王者”?
车型 马力 极速 电池类型 平台电压 轮胎
仰望U9(工程车) 3018 472.41km/h 磷酸铁锂(高倍率) 1200V 佳通定制半热熔
Rimac Nevera R 2107 431.5km/h 三元锂 800V 米其林Pilot Sport Cup 2
Aspark Owl SP600 1985 438.73km/h(非量产) 三元锂 暂无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特斯拉Roadster(预告) 1600+ >400km/h(未验证) 三元锂 暂无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看得出来,仰望U9在马力、极速、电压平台三项全面领先。尤其是1200V平台,是全球首款,意味着它在高压电控、绝缘材料、安全设计上都走在了前面。
但也要理性看待:U9是工程车,量产版可能调低输出;Nevera R是经过长期验证的成熟产品;Aspark Owl虽快,但产量极少,不算“量产车”。所以,仰望U9破的是“量产电动车极速纪录”,不是“所有车的纪录”。
用户视角:这车,买来真能跑470吗?
老铁们,说实话——你买U9,不是为了天天跑470km/h。这速度,全球没几条路能跑,也没几个司机敢踩。
但它背后的技术,才是真正的价值。比如1200V平台,未来可能下放到仰望U8甚至腾势车型,带来更快的充电速度、更低的能耗、更强的性能释放。你现在买不起U9,但你孩子可能开着基于U9技术的“平民超跑”。
而且,比亚迪这次不是“自嗨”。它选择在德国ATP测试,用国际公认的场地和测速设备,让质疑者无话可说。这种“用实力说话”的态度,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未来展望:下一个破纪录的会是谁?
仰望U9的成功,说明中国车企已经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下一个挑战者,可能是小米SU7 Ultra,也可能是蔚来ET9,甚至是华为与江淮的神秘超跑。
但无论如何,极速之争,本质是系统工程之争。谁能在电池、电机、电控、轮胎、空气动力学上做到极致协同,谁就能站上巅峰。
我的思考
仰望U9的472km/h,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信号:在电动时代,技术壁垒正在被重新定义。过去,发动机、变速箱是门槛;现在,三电系统、高压平台、热管理,才是新护城河。
各位车友,你觉得下一个破纪录的会是谁?是继续拼马力,还是拼智能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我会持续关注U9的量产进展,也承诺:一旦有机会试驾,一定第一时间分享真实感受——不吹不黑,只讲干货。
毕竟,我们爱车,不只是爱速度,更是爱那份不断突破极限的勇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