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公园里,人声鼎沸,叫卖声、高音喇叭、讨价还价,交织成一片喧嚣。玉林“五一”车展,那叫一个摩肩接踵。宣传稿里说,这是“上半年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嘉年华”,还堆砌了“智赋未来”、“惠民乐购”这类辞藻,听着就好像消费的春天真的要破土而出了。
不过,且慢,事情恐怕没那么一厢情愿。一方面,我们恨不得化身推销员,撬开每个人的钱包,刺激消费;另一方面,不少老百姓却勒紧裤腰带,盘算着未来的不确定性,不敢轻举妄动。这种拧巴劲儿,颇值得玩味。
车展当然是桩美事,厂家想清库存,百姓想喜提新车,政府想提振经济,各取所需。瞧,又是“智赋”,又是“乐购”,口号震天价响。报道里还提到,陈晓敏相中了一款新能源座驾,各种津贴叠加,直降好几万,怦然心动。这说明什么?说明老百姓不是不想剁手,而是要精打细算,要看到真金白银的优惠。
然而,猫腻也随之而来,这些“实惠”究竟有多少是货真价实?又有多少是商家的障眼法?车企打折、厂家让利、政府补贴,一层层累加,看着诱人,细究起来,可能并没那么划算。就拿那些报废补贴、置换补贴来说,明面上力度很大,实际上往往附加一堆条条框框,真正能落袋为安的,又有几人?
再者,一门心思盯着汽车消费,是不是有点“管中窥豹”了?宣传稿里也提到了“汽车领衔、多业联动”,可实际上,家电、电动自行车这些行业,又能从中分得几杯羹?更重要的是,那些囊中羞涩,无力购车、换车的人,他们的消费需求又该如何照拂?
归根结底,刺激消费,不能只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车展能热闹一时,却治不了本。真正要让老百姓敢于消费,还得从根子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比如,饭碗端得稳不稳?社保给不给力?医疗有没有保障?教育能不能负担得起?这些才是左右消费意愿的命门所在。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症结归咎于“消费信心不足”时,是否忽略了背后盘根错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机制?单凭几场车展,几轮促销,恐怕难以扭转颓势。
说穿了,车展的价值,或许不在于能卖出多少车,而在于它映衬出我们对经济增速的翘首以盼,以及对消费的过度仰仗。然而,经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消费也不是灵丹妙药。真正要让经济浴火重生,还得依靠脚踏实地的改革,依靠更趋公平的分配,依靠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
玉林的车展曲终人散,人潮退却,留下的是对未来更深远的思索。但愿下一次的消费盛会,能少一些空洞的口号,多一些实在的优惠,少一些虚头巴脑,多一些赤诚相待,让老百姓真正分享到经济发展的红利。否则,再喧嚣的场面,也只是过眼云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