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很多普通老百姓在刷手机的时候,可能都发现了一个挺奇怪的现象。
好像一夜之间,网上到处都是关于理想汽车车主的负面视频。
不是说他们开车没素质,就是说他们到处乱停车,甚至还有人专门拍他们开车加塞、逆行,把这些行为剪辑出来,配上很刺眼的标题,在各个平台上传播。
一时间,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开理想车的人,素质都特别有问题。
这件事来得又快又猛,让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这是真的吗?
是理想车主这个群体真的出了什么问题,还是这里面有咱们看不明白的门道?
事情的发展很快就给出了答案,而且这个答案让人有点吃惊。
原来,这背后根本不是什么偶然的巧合,而是一场被人精心策划和组织的抹黑行动。
理想汽车的一位高管,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公布了一张聊天记录的截图,这个聊天群的名字就叫“黑理想兼职群”。
截图里的内容,可以说是把这件事的性质彻底挑明了。
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价码:拍一条理想汽车不规范驾驶的视频,可以拿到8块钱;在网上发一条攻击理想的评论,能赚1.5元,要是评论里再配上一张图,价格还能涨到2块钱。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都明白了。
原来网上那些看起来义正词严的“路人”,很可能就是为了几块钱报酬的“兼职人员”。
他们拿着手机,专门去蹲点、去抓拍,甚至可能为了拍到素材而故意引导,然后把这些经过剪辑的、片面的“证据”发到网上,制造一场针对特定车主群体的舆论风暴。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了,这完全是突破了底线的恶意攻击。
更让人感到后怕的是,这种网络上的恶意,很快就影响到了现实生活。
一些理想车主反映,自从网上这些内容多了起来,他们不仅开始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骚扰信息和电话,甚至自己的车停在外面,都会被人恶意地泼上不明液体。
一个网络上的抹黑事件,最终演变成了对普通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直接威胁,这性质就完全变了。
买车本来是一件高高兴兴的事,结果却因为自己选择的品牌,而要承受这种无妄之灾,换谁都接受不了。
其实,这种事在国内的汽车市场里,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理想汽车也不是第一个受害者。
咱们稍微回想一下,就能发现这个剧本是如此的相似。
大概在十多年前,那时候宝马在国内卖得特别好,网上就开始流行一种说法,说开宝马的人都特别霸道,喜欢欺负人,慢慢地,“宝马车主”就和“蛮横”这个词挂上了钩。
又过了几年,凯迪拉克这个品牌火了,然后各种关于车主的段子和标签又冒了出来,给品牌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再到最近几年,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崛起,围绕着“刹车失灵”的争议就从来没有断过,无论官方发布多少次数据和声明,这个负面标签就像膏药一样紧紧贴在身上。
从宝马到凯迪拉克,再到特斯拉和现在的理想,大家会发现一个规律:谁在市场上跑得快,谁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谁就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集中攻击的目标。
说白了,就是市场蛋糕的大小是有限的,你卖得好了,别人自然就卖得差了。
当在产品、技术、价格上很难正面竞争过你的时候,一些人就会动起歪脑筋,想从品牌声誉和用户口碑这些软肋下手。
他们攻击的不仅仅是车,更是开这辆车的人,通过丑化一个品牌的车主群体,来达到劝退潜在消费者的目的。
这种手段在短视频平台兴起之后,效果被放大了无数倍。
过去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酵的一个谣言,现在只需要一条几十秒的视频,通过平台的算法推荐,几个小时内就能传遍全网,让成千上万的人看到。
至于视频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是不是断章取义,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挑动了人们的情绪。
面对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我们的汽车企业也被逼得没办法,只能拿起法律武器来自卫。
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无奈又有点荒诞的景象:法务部,这个原本在企业里属于后勤支持的部门,现在几乎成了各大车企冲在最前线的战斗部门。
长城汽车直接宣布悬赏一千万元,来打击那些在网上恶意攻击品牌的网络水军。
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鸿蒙智行,更是通过法律途径,把一家长期组织水军进行抹黑的公关公司负责人送进了监狱。
比亚迪也多次起诉那些恶意造谣的自媒体博主,其中一个案子的索赔金额高达五百万元。
车企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不是用在技术研发和提升服务上,而是用在了打官司、辟谣、固定证据这些事情上,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也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在这场混乱的互相攻击中,其实没有真正的赢家。
那些花钱雇水军的品牌,可能在短期内看到了一些效果,但这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一旦被曝光,损害的是自己品牌的信誉和格局,最终也会被消费者所唾弃。
当一个行业里,大家都习惯了用这种泼脏水的方式来竞争,那么整个行业的风气都会被带坏,最后谁都无法置身事外,今天你可能是攻击别人的加害者,明天就可能成为被别人攻击的受害者。
而在这场乱战中,唯一纯粹的受害者,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消费者。
一方面,我们的名誉和财产安全受到了威胁;另一方面,当网络上充满了企业之间雇佣水军的互相谩骂和攻击时,我们想听到的那些关于车辆的真实评价、中肯的用车体验,全都被这些嘈杂的噪音给淹没了。
我们想看的是一场公平公正的产品比拼,结果看到的却是一场毫无底线的口水战。
说到底,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国内汽车市场极度激烈的竞争环境有直接关系。
现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太快了,各大品牌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价格战打得异常惨烈,竞争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
但是,我们必须要想一想,这种关起门来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内卷”,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吗?
其实,只要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就会发现,中国汽车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我们的中国车企凭借着在电池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提前布局,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领先优势,初步实现了对传统汽车强国的“换道超车”。
与其把宝贵的资源和精力都消耗在内部的互相攻击和抹黑上,为什么不团结起来,把枪口一致对外,去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参与竞争呢?
真正的对手,不应该是身边的国内同行,而应该是那些在全球市场盘踞多年的国际汽车巨头。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中国的汽车,像过去德国车、日本车一样,开遍全世界的大街小巷。
当我们的品牌能够在欧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市场站稳脚跟,用过硬的产品技术和质量赢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时,那才是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成功。
所以,对于中国的车企来说,是时候停止这种没有意义的内耗了,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中去,用实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堂堂正正地赢得属于我们自己的位置和尊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