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续航已经到了700~1000公里,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买混动车
老张我开车也有二十多年了,从最早的桑塔纳,到后来的帕萨特,再到如今满大街跑的新能源车,真是见证了汽车时代的变迁。前两天跟几个老伙计在茶馆碰头,聊着聊着就说到买车的事。老李刚提了一辆续航标称800公里的纯电SUV,得意洋洋地说:“现在电车续航都这么长了,谁还买混动啊,多此一举!”话音刚落,老王就笑了:“你那是标称续航,真敢冬天从北京一口气开到哈尔滨?开到一半没电了,荒郊野岭的,你找谁哭去?”这下老李就哑火了。说实话,我也研究过那些续航破千的“神车”,参数看着是真香,可真要我掏钱买,我心里还是犯嘀咕。为什么续航动辄七八百公里的纯电车,还是没能完全征服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的心? 今天,我就跟大伙儿掏心窝子聊聊这个事儿。
先说说这续航里程,厂家标得是真漂亮,1000公里听着多吓人,感觉加一次“电”能绕半个中国了。可这数字,您真敢全信吗?夏秋天开开还行,到了冬天,这续航打折打得太狠了! 我一个开特斯拉的朋友跟我说,他那车标称600多公里,夏天开能跑个500出头,可一到冬天,气温零下,再开个暖风,续航直接给你打对折,300公里都悬。你想想,你从南方开着1000公里续航的车北上,到了北方,实际能跑的可能就500来公里,这落差得多大?更别提那些北方的兄弟了,冬天开纯电车,那真叫“里程焦虑”拉满,心里没底啊!这就好比你手机标称待机一周,你敢真让它一周不充电吗? 大家心里都明白,那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数字游戏。
再说充电,这可是纯电车的“命门”。城市里充电桩是越来越多了,找个桩充个电,喝杯咖啡的功夫也就搞定了。可一上高速,情况就变了。节假日跑高速,你见过充电桩前排长队的盛况吗? 那场面,比春运火车站还热闹。一个服务区就那么几个桩,坏的还不少,新能源车主们为了抢桩,轻则争吵,重则“武斗”,这新闻可没少见。我一个跑长途的卡友说,他开电车跑一趟长途,光是充电排队的时间,比在路上开的时间都长,这谁能受得了?还有那传说中的800V快充,十分钟充80%,听着是真美。可现实呢?超高压充电桩少得可怜,你开着支持800V的车,满世界找桩,结果发现99%的桩都是“龟速”慢充,这感觉,就像你拿着5G手机,却只能搜到2G信号,憋屈不?
还有一个致命伤,就是续航不准。燃油车显示100公里,你心里有数,油箱见底前肯定能到加油站。可电车呢?显示100公里,天知道能跑多远?开空调、上坡、开快了,电量掉得那叫一个快。很多人就是栽在这上面,过于相信仪表盘,结果半路趴窝,叫个拖车,又贵又耽误事。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是实实在在的。你想想,谁愿意把自己的行程,寄托在一个可能随时“跳水”的数字上呢?这就像赌博,赌赢了皆大欢喜,赌输了,代价可不小。
最后,跑高速也是个问题。纯电车有个通病,速度越快,耗电越快。高速上限速120,你开120,那电耗得跟流水似的。有测试说,高速巡航能让续航再打个七八折。 你算算,1000公里的标称续航,冬天、开空调、跑高速,三管齐下,最后能有400公里就不错了。这哪是1000公里,分明是“虚标”400公里啊!这么一算,跑个长途,中间至少得充两次电,这时间成本和精力消耗,谁受得了?
所以啊,回到咱们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续航都这么长了,还有这么多人买混动车? 答案就在这儿了。混动车,不管是增程式还是插电混动,它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里程焦虑”。它们能充电,享受城市里纯电行驶的低成本和安静;它们也能加油,一旦跑长途或者充电不便,一脚油门下去,续航无忧,说走就走。这不就是“鱼和熊掌兼得”吗?它们就像是一个稳妥的“备胎”,让你在享受新能源红利的同时,又保留了燃油车的那份从容和安全感。 网上有人调侃:“纯电车是理想,混动车是现实。”这话糙理不糙。在固态电池这种革命性技术真正量产普及之前,混动车凭借其“可油可电”的灵活性,注定会是很多家庭购车时的务实之选。
续航数字再漂亮,也抵不过现实的“骨感”。 当我们谈论一辆车时,我们真正关心的,不是它在实验室里能跑多远,而是它能不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稳稳地把我们送到目的地。那么,面对越来越长的纯电续航和依然坚挺的混动市场,您会如何选择呢?是拥抱理想,还是选择现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