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

新车上市总是会让我多琢磨两天,尤其是上汽大通星际EV这种纯电中型皮卡,定价还挺高——起步价29.98万,最高能到30.98万。我第一眼看见这价格,脑子里就开始盘算:这个价位,皮卡用户到底图的是什么?是面子、配置,还是皮卡那点皮实可靠的情怀?或者是新能源这块牌子?

老实说,皮卡这东西本来在国内不算多主流,路上能见到的也就那么几个牌子,更多还是商用场景。不过一到新能源,情势就有些变化了。是不是大家有点被电车的续航忽悠瘸了?毕竟上汽大通星际EV喊着能跑515公里(CLTC工况哈,大家都懂),电池组用的是宁德时代88度的磷酸铁锂,数据确实不低。可新车无非外观没啥太大变化,配置上就是把中控屏从7寸升到10寸,几个安全配置变标配,又把一些平时用的实用干货,比如自动大灯、外后视镜电动调节、雨量感应雨刷啥的给干掉了。

说到这,我就纳闷了,一台三十万价位的皮卡,最打动人的地方在哪里?是那块10寸的大屏吗?这玩意在几千块的智能后视镜上都能用上,先进啥?还有,中控屏大了三寸,真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我不是不喜欢科技进步,但汽车这玩意核心还是开着顺手、耐造、保值、能拉能装能扛事,剩下的花活,只能算添头。

再看实用性:动力没换,后驱单电机,最大功率130千瓦、最大扭矩310牛米,数据还不错,比很多燃油皮卡动力都好。但说实话,皮卡用户平时是不是真用得着这么大动力?还是说,大家更关心的是拉货拉人、偶尔下点烂路别把自己撂那?新能源皮卡用磷酸铁锂,好在耐用,安全,电池不容易出问题,这点还行。

可话又说回来,高续航和高价格,到底能不能在皮卡用户那儿形成闭环?也许厂家想问:城市里用皮卡的工商业主,图的不就是不限行,拉货还不吃油,跑得远,回本快?道理没错,但你看现在一年多少皮卡能在城里放开跑?政策说限就限了,随时说变就变。所以这个市场,还真是玄学。

再扒拉一下比对:30万买个上汽大通星际EV,但隔壁福田、江铃、江淮、长安的纯电皮卡价格跨度更大,甚至起步价都能低个十来万。大家都知道,商用皮卡拼的不是谁更洋气,是谁更实用,谁真能让老板省钱。而且,新能源皮卡的维修体系、充电配套、二手残值,这些都是“钱”里的事。你要真买回去拉货,别说长续航,实际一拉重货续航掉得比谁都快,皮卡这个车,不拉点东西还冤枉了它。

所以,这会儿问题就来了:中国新能源车消费最大痛点到底还是在于“实际使用场景”。厂家大多看的是实验室里的数据,但用户更看明白:续航不敢信,拉重东西掉的更快;补能体系不完善,集体商户充电难;电车修起来又贵又慢,二手车更别提,谁敢接盘?

现在你说能拉东西、能装货,但新车货箱尺寸跟老款一样,没啥变化,长宽高还是老一套,长1485mm、宽1510mm、高530mm(厢式版高可以到1000mm)。我就问一句,大家有没有用过真的拉建筑材料、拉机器设备的皮卡?那玩意有时候货箱越大越好,新能源皮卡限载、限重就不说了,在政策面前它连“大号面包”都拼不过。

我不是杠,我是想问,新车上市时天天吹“升级”,到底升级了谁?是车主用起来更舒服,还是厂家成本降了利润高了?拿安全配置说事,无非就是把原来选装的刹车辅助、牵引力控制、车身稳定系统变成了标配,乍一看是利好,但随手又把你习惯的自动大灯和电动后视镜省了,难道不是左手给糖,右手夺回?

再看到一堆配置表,什么快充口、倒车影像、旋钮换挡、多功能方向盘、仿皮座椅这些,无非也是跟着时代进化,有也不是加分,不给才难受。皮卡开起来顺不顺、够不够安全,跟这些真没多大关系。倒是后排电动车窗、四扬声器音响,都是“勉强能用”,可这价格对得起这些配置吗?又或者,这车是准备给单位统一采购,普通家庭压根不考虑。

你说它定位高端,用料还体面,可这车的“厢货”属性和本质决定了它的消费群。买三十万的皮卡,大概率不是用来兜风和玩耍,是为了“挣个辛苦钱”,那到底是产品升级还是厂家的逆势涨价?这个应该问问用户,问问那些真下苦活的老板们,三十万你愿不愿意花?或者说,你愿意用更高的投入,去体验新能源皮卡的高科技和高维安全?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我一想,新能源皮卡这块牌子,好像和油车在同一条赛道上一直没追上,补贴期短,政策变幻莫测,合适的消费者大多是单位、企业采购为主。更不用说用久了价值掉得飞快,电池寿命、维修体系说改就改,真正个人买来当家用车,开两年想换都发愁,二手残值门槛高的离谱。配置信息越来越像在数字游戏,用户体验却一直难有质变,这难道不是行业内卷和“形式大于实质”的结果?

很多人关心,新车出来,市面上同价位的其他车型怎么办?福田大将军、江铃大道、江淮T8、长安览拓者,一个个都下场拼性价比,起步价一撞就见红,谁敢涨价?所以你看上汽大通这波,卖点其实就没多少创新,无非是行业跟风,还是那套套路:升级配置、升点屏幕、给点安全辅助,其他就靠品牌和服务吃饭。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上汽大通星际EV上市,价格三十万,配置升级有限-有驾

但我更想问一个问题:中国车市、尤其皮卡用户,什么时候才能真的因为“用车体验好”而买车?不是因为政策鼓励,也不是因为企业采购,不是脑门一热被新发布会的动图和PPT打动,而是“真正用得顺手、开得省心、后期能留点钱”。唏嘘的是,现阶段里,新能源皮卡更像是拍脑袋的“行业升级”,用户大多数还在观望。有心买的多,敢买的少,不敢随便拍板。

当然,新车上市也不能全是槽点。技术一直在进步,大家都在等皮卡变得更省心、更适合中国实际使用场景,比如长时间高负荷、跨区域拉货、偶尔野路越野这些,新能源能否真正解决“续航焦虑”而不是加剧?上汽大通星际EV确实走在了行业前列,从用料做工、续航电池到安全配置,都有小改,姿态还挺专业。只是“专业”和“适合”之间,往往隔着一些现实门槛,比如售后维修、二手流通、政策限制这些,厂家能不能把复杂问题解决透,用户是不是能摸着钱包安心买?这是最关键的。

说到最后,其实问题还很简单。你愿不愿意花三十万买一台电动皮卡?里面有不少升级的花活,但未必能彻底解决用车烦恼。这个选择权,最终还是握在用户自己手里。我这一通琢磨下来,总归还是一句:车要对得起钱,技术要对得起宣传,升级要对得起用途。剩下的那些屏幕、配置、辅助系统,固然是好,但别把它们当成“能力变革”。皮卡用户最在意的事,还是那一句老话:买车是花钱办事,不是花钱装饰生活。

最后,谁买,谁用,谁知道。你怎么看?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