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全钢胎九月涨价,经销商观望,原材料集体提价

楼下轮胎店的门口,多了一张新的公告——字体倒还算端正,不知是不是老板亲自写的,毕竟最近生意清淡,他花点时间练字也有的是。“全钢胎价格9月1日起上调,小规格内胎同步调整”,公告下面还特意补了一句,“全国统一调价,请谅解”。气温还没降下来,可市场的气氛却一下子凉了半截:经销商蹲在仓库门口抽烟,客户打电话问是不是还能抢老价格,没人笑得出来,大家眼里却闪着同一种光——对钱的算计比对天气的感知精准多了。

轮胎涨价潮不是第一次来,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不过今年的动作有些不同。中策橡胶,这个行业里无人不晓的“大哥”,率先发了通告。9月1日开始,所有主力产品价格上调2%至4%,调价函里的“不排除进一步调价可能”,像一把上膛的猎枪,满含着对市场的威慑和自信。此举宛如打铁趁热,其他企业也嗅到了风向,接连跟进:山东揽迈涨价4%-5%,分阶段推进,焦作环球和江阴安基跟着把所有内胎价格也抬了起来。一时间,从全国市场到地方仓库,从轮胎本体到配件供应,全线“进击”。

收到调价通知的经销商,脸色比自己车上的旧轮胎颜色还深。你问他怎么看涨价,得到的多半是一句:“原材料涨是涨,不过终端市场可不一定跟得上。”这场轮胎行业的涨价风暴,看似雷厉风行,背后其实埋着不少疑问。调价函里写了“原材料成本压力”,又列举了钢帘线、天然橡胶、炭黑的涨幅。乍看去似乎“证据链”完整,涨幅也有理有据,但市场不是拍脑袋的买卖,每一个涨价动作都要面对现实的博弈。

原材料价格齐涨,的确令人头大。钢帘线品牌贝卡尔特在8月25日宣布单吨涨价300元,还限产不接单——对轮胎企业来说,这基本等同于预告“成本要爆表了”。天然橡胶的故事更是让人“橡(想)不到”:短短几天每吨飙升1400元,已摸到年内新高;合成橡胶自然也跟着“顺势而上”,根本来不及反应。再说炭黑,长期低迷后终于“起死回生”,7月下旬开始一路走高。综上所述,轮胎成本的63%就被这三样原材料攥在了手里,涨价确有实际支撑。至于涨得是不是合理,是否足够“传导”给下游,看似简单,其实门槛不低。

那终端市场,真的会照单全收吗?这问题可比锅圈深。行业媒体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7%的轮胎经销商认为“不具备涨价条件”。他们理由也很直接。第一个是需求疲软:经济没真回暖,车主的换胎意愿还在观望,经销商库存已经快堆成小山。“有价无市”成了入口即化的苦味。第二个问题更是老生常谈——市场竞争激烈,“卷”已经不能描述了,厂家说不搞价格战了,实际谁都怕自家客户转投没提价的对手。

当然,也有不同的“玩家”。部分经销商坚信,现在涨价、促销并行,趁窗口期提前囤货是“聪明人”的选择。他们打得算盘是,等下一波涨价落地,促销一撤,库存就是钱的蓄水池。还有人干脆“反向操作”,一边抱怨涨价,一边盘算把存货趁机卖个好价。也难怪这行里“薅羊毛”都能算成一门学科,经销商这种人的心态,比橡胶还要弹性十足。

行业龙头的调价,很多时候都是“信心的传递者”。中策橡胶选择“带头涨”,其他企业跟进,形成了共识式的涨价浪潮——这叫“舆论气氛先行,价格实际随后”。不过,我对这个共识的持久性并不乐观。涨价函发出去,胜负还要靠实际执行和终端表现。原材料成本支撑是事实,但市场需求是否能真正“咬住”,还得用实际销量说话。

再看政策环境,国家反内卷、引导价值战成为主基调。表面上,涨价是对恶性价格战的一次主动反击,试图让行业回归理性。但理性归理性,现实常常是“昨天还在拼价格,今天又在拼谁更会扯政策”。要说这轮涨价能够一劳永逸、终结内卷,我宁愿相信轮胎厂老板的练字能练成王羲之。行业惯性太强,价值战想取代价格战,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利益博弈、产业升级和一批有耐心的“死磕型企业”。

在这里,我想笑一下,当然只是职业性的干笑。轮胎涨价潮下,大家都在比谁更懂博弈论——厂家推涨,经销商顶着,客户观望,谁也不傻,只有市场是个“倒霉蛋”,每轮涨价最终落到脚下,一圈又一圈。我们做这行的,熟悉证据和逻辑,但更熟悉现实里的“追涨杀跌”与“左右为难”。有时候觉得,轮胎行业就像一场永远过不完的悬疑片,每一集都有新线索,结局却总是开放。我们查材料、看公告、做推演,最后还得用大白话和客户翻来覆去地“磨皮”。

轮胎全钢胎九月涨价,经销商观望,原材料集体提价-有驾
轮胎全钢胎九月涨价,经销商观望,原材料集体提价-有驾
轮胎全钢胎九月涨价,经销商观望,原材料集体提价-有驾
轮胎全钢胎九月涨价,经销商观望,原材料集体提价-有驾
轮胎全钢胎九月涨价,经销商观望,原材料集体提价-有驾
轮胎全钢胎九月涨价,经销商观望,原材料集体提价-有驾
轮胎全钢胎九月涨价,经销商观望,原材料集体提价-有驾
轮胎全钢胎九月涨价,经销商观望,原材料集体提价-有驾

2025年9月轮胎行业涨价已经板上钉钉,成因就是原材料的成本挤压。后续能不能持续,没人敢拍胸口保证。关键还看上游价格的走向、国际品牌会不会“踩节奏”、终端市场到底能不能跟得上。说实话,这轮涨价也许只是中国轮胎行业向“价值战”试水的第一步。如果它能顺利落地、持续发酵,价格战的时代真的可能翻篇;倘若需求扛不住、竞争太凶,又会轮回到“明涨暗跌”。

最后留个问题。如果你站在轮胎行业一线,会选择提前备货做“聪明人”,还是谨慎观望等“实锤”?在风暴里奔跑,是赌明天的信念,还是守今天的底线?轮胎涨了,路还是要走 ——只是不知,这条路朝哪里拐。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