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又拿到了一笔巨款,这次不是几个“小目标”,而是整整100亿元的授信额度。8月19日,小鹏与中信银行在广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官方措辞是“提升现金使用效率、优化结算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看起来振奋人心,毕竟百亿规模不是谁都能拿。不过,冷静下来,问题摆在大家面前:新能源车这些年到底是真正靠技术创新壮大,还是资本市场“烧钱续命”撑出的泡沫?
让我们把时间稍微拨回一点。自小鹏诞生以来,这家公司在金融圈的话题度远超它的车型。上市、引资、对外“聊合作”,各种融资新闻频率之高,赶得上自家工厂的产线。钱一波接一波地来,销量却总似乎慢半拍。这次中信银行直接来了个百亿授信,第一反应当然是:小鹏是不是又在为生死线补血?
但先别急着敲丧钟。在地球上,汽车工业一直是重资产的代名词。新能源又是典型的“烧钱教科书”:研发电池、布局智能驾驶、建生产线、打开市场、完善服务,每一处都要大把真金白银。看看特斯拉昔日濒临破产,蔚来2019年差点粮绝,理想靠不断融资撑了这么多年,小鹏现在这笔钱,说“续命”绝不为过。
但细看这次授信,内在含义其实不简单。授信和直接融资不同,它是贷款额度,更重要的是信用背书。中信银行敢给出100亿元的额度,说明对小鹏未来的判断相当正面。有句话说得好:银行的钱其实比股东的钱“聪明”。放这笔钱之前,他们必然做了严格的风控和尽调。这实际上是在用实际行动力挺小鹏,还等于是给全市场发了信号:小鹏仍在“值得一搏”的名单上。
不过,这信心牌究竟值不值?小鹏自诩在智能驾驶领域积极进取,比如他们的XNGP辅助驾驶技术,把特斯拉FSD当成目标。P7、G9类似车型也确实赢得不少年轻用户,技术标签渐渐立起来了。然而,现实又很骨感,最近两年,销量全面被理想、比亚迪碾压,市场份额压力倍增。很多用户更愿意拥抱那些技术成熟、服务周到的品牌。银行能给授信,可能也是看中小鹏在技术底层和创新力上的潜力,但距离“翻身”还有点距离。
再冷静想想,100亿真能让小鹏起死回生吗?别高兴太早。新能源车这个游戏已经从“谁胆大谁活着”变成了“谁效率高谁笑到最后”。比亚迪上半年净利润过百亿,特斯拉虽毛利率走低,依然是行业标杆。新晋对手如华为、小米、甚至美团,也都在涌入造车圈。小鹏手里有钱,如果产品还是卖不出去,银行的授信不过是一时用药,最终还是要还的。看看拜腾、威马,曾是风光无限的融资明星,如今坟头草都三尺高。
这100亿,更像一针临时“强心剂”。它在资本市场、消费者和从业者心中,还能撑起一点“小鹏还有戏”的念想,但这口气能不能续上,完全还得看产品和市场说话。如果三年之内没有爆款车型接力,这百亿烧完,依旧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资本市场已经变天。前几年,谁融资能力强谁地位高。如今,钱只是门票,技术和销量才是江湖话事人。理想因为L系列畅销敢喊盈利,比亚迪靠双动力把用户锁死才底气十足。小鹏即便融到百亿,如果产品难出爆品,钱花光,结果也不会比昔日“前辈”好多少。
所以,我更倾向于把这次授信视作一次“生机延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逆袭巨变”。银行用实际行动给了小鹏续命的钱袋子,但能否翻盘,还得看后面有没有重磅新品、能否持续升级智能技术和服务体验。市场比拼早过了“拼勇气”的阶段,“拼实力”才看得见未来。
是不是新能源行业又要回归“靠资本续命”的那一套?半对半错。如今的资本很现实,资源不再雨露均沾,而是只投给有希望的选手。小鹏此番拿到百亿,说明它还没被淘汰,还在“潜力股”的候选池里。那些当初靠融资故事撑出来,无技术无销量的“幻影车企”,其实早已死于“资本断奶”。
说到底,这100亿既是小鹏最后的机会,也是对它真正能力的终极拷问。赌对了,有转机;赌输了,很可能将站在拜腾、威马的老路上,成为“造车新势力”故事里又一个注脚。
那么,小鹏到底能否借助这100亿杀出重围?还是,这只是资本为它保留最后的体面?答案恐怕留给时间,也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