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起来酷炫的隐藏式门把手,在车祸发生时,每三辆车里就有一辆可能打不开车门。 中保研的碰撞数据冰冷地揭示了这个现实: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有67%,传统机械门把手的成功率高达98%。
这31%的生死差距,正是工信部近期出手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的核心原因。 当科技感与安全底线正面相撞,这场持续多年的设计争议终于有了答案。
2025年9月24日,工信部一则《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汽车行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文件明令禁止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并要求每个车门必须配置机械释放功能,手部操作空间不得小于30立方厘米。意味着,那些完全嵌入车身、毫无外露部分的门把手设计将彻底退出市场。
标准起草组建议新规自2027年1月1日起逐步实施,最晚至2028年7月1日,所有在售车型必须全面达标。 这场针对门把手的安全整顿,早在2024年7月就已启动调研,历时一年多、经过九次工作会议才最终成型。
隐藏式门把手的风险在真实事故中屡次暴露。消费者协会统计显示,2024年因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量同比激增132%。
在极端场景下,问题更为致命:车辆碰撞后断电导致门把手无法弹出,救援人员需耗费大量时间破窗撬门。 有测试表明,隐藏式车门的破拆时间长达22分钟,远超传统车门。 北方冬季,冻住的门把手更是让车主们束手无策。
车企的应对策略已经展开。广汽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在研车型已全面调整方案以满足新规。 深蓝汽车的最新产品悄然放弃了全隐藏式设计。
甚至隐藏式门把头的“鼻祖”特斯拉,其设计总监也公开表示正在重新设计把手系统,以提升紧急情况下的可操作性。
这场变革背后,是汽车设计逻辑的转向。过去几年,隐藏式门把手凭借降低风阻的宣称成为电动车科技感的象征。工程师测算发现,其降低的风阻对续航的提升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为追求极致隐藏而牺牲的安全性,反而成了无法忽视的代价。
门把手争议只是汽车行业“形式主义创新”的缩影。 电动车领域备受质疑的还有全面取消实体按键、将功能集中至中控屏的设计。 车主们抱怨,调节温度这类基础操作,实体按键只需几秒,触屏却要耗费更长时间,无形中增加驾驶风险。
消费者对这类“伪创新”的耐心正在耗尽。 自2025年6月起,国内燃油车销量连续三个月反弹,部分市场现象显示,一些消费者开始回归机械结构更可靠的传统车型。
新国标将机械冗余设为强制要求,意味着即使电子系统失效,也必须能通过机械装置开门。 这项规定直指救援效率的核心问题:事故发生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从外部开启。
吉利汽车相关负责人坦言:“决定门把手是否能够顺利解锁,是对供电系统、通讯执行、机械结构这三个维度技术水平的大考。 ”零跑、阿维塔等品牌也明确表态将严格遵循新规。
2025年以来,吉利银河L6、长安逸动2025款等改款车型纷纷将门把手改回传统设计。 即将上市的极氪9X等高端车型,也意外配备了外露式门把手。 这些动作比法规正式实施提前了近两年。
在工信部征求意见截止的2025年11月22日之前,汽车行业仍在进行最后的讨论。无论如何,一场关于汽车安全底线的变革已经启动。 从追求炫酷科技感,到回归安全保障本质,这个看似微小的部件,正成为检验车企责任感的试金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