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这句话,对某些厂商而言,如今听来,恐怕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
近段时间,汽车圈里最牵动人心的,并非哪款新车的亮相,而是福特接连不断的召回公告。
四个月内,实施了44次产品回收,涉及车辆超过150万台!
这等规模,放眼全球车企,恐怕难有匹敌者。
说句戏言,福特莫不是铁了心要摘得汽车界的“召回桂冠”?
你看,这回福特又发布了三份产品回收通知,波及将近29万辆汽车。
这数目着实不小,直接把本年度的回收总数推向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
细究这些回收的缘由,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首当其冲的,十几万辆Bronco,倒车影像系统出现异常,画面要么泛蓝,要么漆黑一片。
官方的解释是硬件出了问题,诸如腐蚀、锡氧化堆积等。
听起来专业术语一堆,实则就是品控环节没能尽责。
这就好比消费者满怀期待地购入一部新智能手机,结果摄像头成像效果却不如十年前的旧款,任谁能接受?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第二波,十几万辆F-250、F-350、F-450、Expedition、林肯Navigator和MKC,同样是倒车影像惹的祸。
这回的起因更富戏剧性: 供应商的回流焊炉突发故障,更糟糕的是,电路板连接器工具还被人擅自改动。
这简直是蝴蝶效应的现实演绎: 一个细微到几乎难以察觉的失误,最终竟演变成大规模的产品回收。
这也暴露了供应链管理存在的显著漏洞,任何一处环节的疏忽大意,都会严重影响到最终产品的优良品质。
最令人无语凝噎的是第三波,数百辆F-150,仪表盘上竟然缺失了安全气囊的警示标识!
而导致这桩纰漏的理由也足够另类:工厂里一个验证站的网络线路发生了故障。
这借口,简直让人感觉身处科幻电影的情节之中。
一根微不足道的网线故障,竟导致全新出厂的车辆缺少至关重要的安全警示标识,这质量把控未免太过疏漏了吧?
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前段时间,某汽车品牌因车载智能系统故障,导致车主无法正常使用导航、影音娱乐等功能,引发了铺天盖地的用户投诉。
还有某些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里程数据虚标严重,让消费者直呼上当。
这些事件,无一不指向一个共同的症结所在: 汽车质量问题频发,已然成为行业顽疾。
大家自然而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当下的汽车企业,究竟是怎么了?
究竟是技术积累尚有欠缺?
抑或是生产成本压力过大?
还是说内部管理机制出现了问题?
有人分析,如今汽车行业竞争已是白热化,各大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得不加速新车型的上市步伐,大幅度压缩研发周期与测试时间。
这就好比一场竞速赛,大家都铆足了劲儿往前冲,争先恐后,却忽略了脚下的跑道是否足够平坦稳固。
这种一味追求速度的做法,终将损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也有人指出,现在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队伍良莠不齐,部分厂商为了削减开支,便转而选用质量不达标的零部件,最终导致整车质量出现问题。
这就好比建造房屋,若是地基不牢靠,再华丽的建筑也无法经受住风雨的侵蚀。
供应链管理的失序,终究会让企业付出惨重的代价。
更为关键的是,有些厂商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并非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道,而是想方设法地进行掩盖或是推卸责任。
这种消极的态度,只会加剧消费者的失望情绪。
想起一句民间俗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汽车品质的好坏,最终还是要由广大消费者说了算。
若是厂商不重视产品质量,最终必将失去市场,被消费者所无情抛弃。
因此,无论是福特,还是其他汽车厂商,都应当认真反思,为何会接二连三地发生如此之多的质量问题?
究竟该如何做,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产品品质?
又该怎样做,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
我们期待看到的是,厂商能够真正将消费者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售后服务的水平。
唯有如此,方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毕竟,“召回桂冠”可绝非什么值得夸耀的荣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