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先说个数字,广州这次给买新车的补贴资金足足3亿,就是那种不多不少,刚好热闹的数。跟销售端打过交道的朋友都知道,这么大一笔补贴,能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是简单的几千块小打小闹。
我刚才跟一个做二手车销售的哥们聊天,他说:你看,这种补贴一开,买车的人就会多,但真到供货可跟得上吗?经销商最怕的就是货少,人多那天。我估摸着,这3亿补贴,叠加那些千元级别的权益包,估计能拉动近80亿的汽车销售额(样本有限,个人估算)。你说,这力度够大吧?
补贴规则挺直接,10万到20万这个价位的车,车主能领4000元补贴;20万以上的,补贴涨到5000元。再加上家电和餐饮折扣券这类权益包,第一档至少1000元,第二档不低于2000元。感觉这就像超市搞促销,买满一定金额送大礼包,只不过这礼包还挺实用。说句实话,5000元现金补贴对比起整车价格,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尤其对于刚需或者预算紧张的买家来说,确实省下一顿饭钱或者几箱油。
同价位比对一下吧。比如同样在15万左右,某合资品牌紧凑型SUV和本土品牌的同级车型。合资车虽然品牌影响力大,但实际到手价多半要高5000元甚至更多(估算自家样本)。那个补贴+权益包,刚好帮本土车缩小了差距。你觉得这是不是政府在用补贴拉动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我倒不确定,没细想过,但这个逻辑挺合理的。
说到补贴背后的研发和供应链角度,我倒想用做饭的比喻。你想做一桌好菜,还得先有新鲜的食材。汽车供应链里零件就是那些食材,供应紧张就像买菜赶不上市场旺季,厨师只能用库存材料凑,口感自然差。补贴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开张做菜,厂家供应链也会加紧备货。供应链的张弛并非说来就来,有时你补得多,供应链没跟上,实际车源反倒紧张。短期看,补贴有点催菜性质。大家想想,这样的疯狂补贴,会不会让产能的压力暴露无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云闪付的支付门槛是5000元,这看着挺高,实则是为了防止挂羊头卖狗肉的补贴浪费,但对小额分期或者首付买车的人来说,某种程度上成了门槛。这里会不会有一部分潜在用户被拒之门外?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具体数据没整理好,但感觉这个限制是双刃剑,保护补贴初衷也增加了操作难度。
对了,我还有个疑问:政府补贴了这么多,销售商和厂家真能放心提价吗?毕竟买家掏的钱少了,厂商还想赚钱,这平衡点你猜在哪儿?我知道有些厂商会先不涨价,用补贴做进去的销量支撑研发,不过长期看来,价格战加补贴,能撑几回合?
顺手算了个成本。以20万元买车为例,5000元补贴折算下来,约节省2.5%的购车总价。考虑到这车每年折旧10%-15%,这折旧率是标准偏高了点,但拿这2.5%直接抵消,看上去还是划算。车子用得久,补贴带来的省钱感就明显;但你要是两三年换一次,那补贴的实际价值又打折不少。
想起前几天和经销商聊天,他轻描淡写一句:这补贴一来,肯定有人抢着买,咱们售后压力也大了,配件库存得跟着调,别真到时候一开车门就没零件换。这让我想到,补贴拉销量的服务链条是不是也被压缩了?车主拿了补贴,维修保养却没那么便捷,倒不划算了?
不过前面说这补贴能拉动销额80亿是有点大,实际情况还得看厂家出货和经销商配合,别到时候大家都抢着领补贴,最后车没得买。(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觉得,补贴起码会激活一波需求,但供应端不配合,效果就南辕北辙了。
对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官方只限定绑本人银联一类卡吗?我猜是为了防止补贴被黄牛拿去倒卖或者套现,保障资金真正用在买车上。这个限制就像餐馆只允许持积分卡才能享优惠,避免别人多次刷单搞炒作。
有人会问,咱们普通买家感觉补贴广告满天飞,到底是真的假的?过程麻烦不麻烦?刚我打电话问了下售后,一位销售说:这流程倒是不复杂,主要是拍票据、办资料,多准备点时间和耐心就好。听得我都有点嫌麻烦,但真想省几千,按流程走还是值得。
话说回来,车价这几年一直往上涨,政府出手干预,直接补贴现金,这不就是一种拉买家下水的方式吗?毕竟买车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多花个两三万,普通家庭压力挺大。
我在想,这样的补贴政策能不能长久?是一次性的刺激,还是试图打造长期生态?你怎么看?补贴完了,行情会回落还是稳步增长?
我放最后留个细节:广州这活动时间只持续到9月30日,错过了就没了,毕竟钱是先到先得。你买车之前,准备好资料与资金,确认所选车型足够抢手,别到时候人家抢完了,你只能拍大腿。
总感觉买车这事儿,跟谈恋爱差不多:合适的皮实货,要及时下手,否则就只能看别人开走了。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