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用歼20做宣传遭中航工业警告

长春航展那天,我刷到一张照片,差点把咖啡喷出来——歼-20机翼底下停着一辆理想L系列SUV。

角度挑得贼精妙,战斗机像是随时要拉着它一起冲进云端,那种“地面与天空的联盟”既燃又诡异。

我第一反应是:这画面够霸气!

第二反应立刻变成:中航工业知道自己被拿来做背景了吗?

因为在我脑子里,这感觉就跟有人把你爷爷的抗战勋章挂在夜市摊上卖烤串差不多,不违和才怪。

事情没过多久就炸锅了。

白天媒体找到理想汽车,他们解释说,是长春当地销售公司和航展合作搞的活动,“围绕主题宣传”,飞机只是为了烘托氛围,并且收到函件后马上撤掉广告。

理想汽车用歼20做宣传遭中航工业警告-有驾

这话听起来有点像学生交作业迟了还补一句“老师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但到了晚上,中航工业直接放话:授权权力只在品牌中心手里,那些所谓供应商沟通根本不算数。

从法律意义上讲,这就是未经许可使用别人注册保护内容,该停、该道歉,没啥好商量。

表面看很简单,其实背后的微妙程度能写三集电视剧。

明星肖像被乱用,大不了赔钱;军工领域形象,一旦进入商业营销,就带着强烈国家符号属性,它不是单纯的一张图,而是一整套精神与技术成果,被很多人视作不可触碰的IP。

理想汽车用歼20做宣传遭中航工业警告-有驾

在这种语境下,你拿它去蹭热度,很容易从“致敬”滑向“消费爱国情绪”的尴尬区间。

而公众对这种事,比对普通侵权更敏感,因为这是他们心里的底线之一。

也能理解企业为什么忍不住动这个心思。

在如今信息爆炸、眼球争夺到秒级更新的时候,有什么比隐身战斗机更快抓住注意力?

车企卖的不仅是动力电池,还有故事和身份标签。

他们希望消费者看到车的时候自动联想到力量、安全、高科技这些关键词,而军工元素正好符合这一套逻辑。

有点像服装品牌硬往自己身上贴极限运动员形象——成功的话收益巨大,即使只有几天热度也值回票价。

理想汽车用歼20做宣传遭中航工业警告-有驾

但风险同样惊人,这类擦边球事件,很可能从朋友圈烧到法院,而且速度超乎你想象。

类似翻车案例不少,比如某服装厂私自用奥运冠军肖像印T恤,又比如饮料品牌改电影台词做广告,都以官方介入收尾,公关费用常常高出早期授权费十倍以上。

这次中航发函要求立即停止传播并正式道歉,其实已经算客气。

如果再拖延或者狡辩,很可能升级为诉讼,加上社交平台负评如潮,对一个依赖口碑的新势力车企来说,相当于自己给轮胎扎针。

中国人在文化心理层面对军工技术天然有一种敬畏感。

一架战斗机不仅代表工程师团队多年汗水,也是安全防线的重要部分。

当它突然出现在商业包装里,人们潜意识会追问动机:这是认真的致敬还是赤裸裸借光赚钱?

如果答案倾向后者,那么批评声基本盖过所有赞美。

我甚至觉得,这类事件里的公众情绪,比起对侵权本身,更大程度是对“不尊重”的反弹,就好比有人拿国旗去印一次性纸杯,无论是否违法,大多数人都不会舒服。

网络环境让这种情绪进一步膨胀,因为网友总喜欢扮演监督员角色——平时盯着别人家的芝麻,却忽略自家西瓜坏了一半,但涉及国家符号、民族荣誉这类话题时,那股执拗劲会瞬间飙升。

企业要么提前走完合规流程,要么老老实实避开敏感区,否则下一秒热搜就是你的名字加两个字:“翻车”。

如果我是理想汽车市场部的人,当初看到歼-20素材一定也心痒难耐,只不过真正聪明的方法,是先敲门把钥匙借来,再拍摄创意。

不仅合法,还能趁机会做一次双赢宣传,让观众相信这是双方认可、有深度合作的项目,而不是偷偷摸摸凑图。

但现实中很多营销部门太急功近利,总想着短时间内制造视觉冲击,于是各种擦边操作频频出现,从体育明星代言未授权,到影视剧经典台词乱用……每一次都是赌局,只不过筹码不同而已。

世界永远有人愿意冒险踩线,因为成功的话足够赚吆喝;同时也永远有人提醒规则存在不是为了束缚创意,而是让创意走得更远、更稳。

我倒是不担心这种事以后完全消失,人性决定了总会有人试探界限,不过希望至少大家学会分辨哪些联名是真共赢,哪些纯粹借光。

毕竟房子拆东墙补西墙,总有一天塌下来砸的是自己,不管海报拍得多帅,都救不了漏雨屋顶。

所以,下次你刷屏看到某款手机旁边站着宇航员,或者咖啡馆菜单配红色方阵剪影,可以稍微停顿两秒想一想,这是经过认真谈判达成共识的吗?

还是又一场漂亮却违规的小偷袭?

至于那些还准备拿国家级IP做噱头的人嘛,我建议最好先打个电话确认一下,否则这戏剧情节,我们迟早还得再看一遍,你可别说我没提醒过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