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的重庆高新区,本该是上班族与豆浆油条较劲的时刻,此刻却被一道橙黄色的隔离带改写了剧本。某新能源车企的自动驾驶测试车队浩浩荡荡驶入主干道,交警的封路告示牌比咖啡更早唤醒市民的困意——这条贯穿软件园与地铁站的“血管”被临时掐断,导航软件上蜿蜒的红色拥堵线,像极了重庆人此刻的血压曲线。
第一幕:封路通知与早高峰的“量子纠缠” 封路公告发布的那晚,本地论坛炸了锅。“明天送娃上学得绕行3公里?”“程序员们集体体验重庆版‘迷宫生存战’?”评论区里,有人晒出车企CEO前日受访时豪言“要让中国智造驶向全球”的新闻截图,配文:“大佬的全球梦,踩着我全勤奖的尸骨前进”。
专业角度看,这场测试确有来头。该车企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刚完成极寒测试,山城复杂的地形成为了技术验证的终极考场。知情人士透露,测试需采集长下坡急弯、隧道信号丢失等极端场景数据,而高新区恰好是重庆罕见的“全要素地形包”。但问题在于:为何非选早高峰?交管部门解释称“夜间测试无法模拟真实交通流”,可市民更疑惑的是——封路3小时,为何替代路线仅有一条双向两车道的支路?
第二幕:绕行路上的人间观察 出租车司机老陈把计价器按停,指着窗外堵成停车场的支路苦笑:“这哪是测试自动驾驶,分明是训练司机路怒症。”公交站台前,穿高跟鞋的上班族小吴边刷共享单车边吐槽:“车企搞技术突破,突破了我的微信步数上限。”
讽刺的是,这场混乱反而成了自动驾驶的“反向广告”。有乘客拍下测试车在加塞车队中丝滑变道的画面:“人类司机还在骂街,机器已经找到最优解。”交通学者指出,此类测试本可采用“夜间分时段+虚拟仿真”的组合方案,但车企追求“真实场景”的执念,暴露了政企协作中公共资源调配的粗放——就像为了测烤箱性能烧掉整个厨房。
第三幕:技术狂飙该不该绑着市民踩油门? 当日下午,交警官微发布绕行方案优化通知,而车企官号评论区仍被“下次测试能送打车券吗”的调侃淹没。这场风波像极了当下智能出行革命的隐喻:技术跃进与民生痛点的碰撞从未如此具象化。
知乎上有位交通工程师算过一笔账:若将测试改至周末,企业需多支付加班费200万元,但早高峰封路导致的社会成本可能超千万。这笔账背后藏着更尖锐的追问:当“中国智造”的轮子滚滚向前,谁该来垫平普通人的颠簸?某科技博主说得俏皮:“我们支持车企卷技术,但别让老百姓卷绕路地图啊。”
(此刻手机弹出推送:下周同一路段将进行无人机物流测试——重庆人,你们的伞兵刀准备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