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这次说的,简直戳中了行业要害。像他坦言的,自动驾驶真正的目的,不是花哨功能,也不是炫酷感,而是解放驾驶者精力和减少事故。听起来很朴素,但很少有车企公关敢这么说。倒也能理解,毕竟大家都想营造自动驾驶多么智能多么安全的假象,没人愿意正面提现在还不够安全。
记得我跟一个新能源修理厂老板聊天,他说:你想想,一款车装了自动驾驶,事故率高了,修得贵了,消费者还信不信你?他说话很直接,这句话压根戳到我心里。我估计,李斌说减少事故是第一优先,也是在告诉市场:别光看广告,安全指标真得靠硬实力。
蔚来的念头不光是说说而已,内部搞了个安全冗余委员会,据说专门盯着新技术的实际安全风险。这点很关键。就像研发流程里讲的,安全冗余比直接靠一个系统加软件好得多,毕竟,研发就像搭积木,底层没撑住,越往上堆越危险。蔚来下了狠心让安全成为绕不开的门槛,少数品牌能这么认真。
具体说功能,2024年7月他们先月推出了端到端模型化架构的AEB,重点是端到端这个词,说白了就是跳过传统锁死流程,直接让AI全局把控刹车逻辑。这种技术,要花不少钱和时间调试,团队得像做手术一样精细。2025年8月,再推全向、全速域、全场景智能安全辅助系统,也就是说,啥场景都不能被忽略,城市高速乡村路都覆盖。新增的AES和RCM功能,简单讲就是提高转向辅助和盲区检测,增加安全感。
装备上,ET7标配了1016TOPS的Orin - X计算平台。这数字听起来大,但换个角度想,处理能力直接决定了自动驾驶反应速度和复杂环境理解能力,高算力硬件和软件配合,才能真正做到事故减少。蔚来还建立了群体智能数据闭环,每周更新模型编辑,这点让我想到互联网产品的迭代速度,跟传统车企那种半年一年发个次新车,差别太大。
数字上还挺亮眼:四大保险公司联合认定,端到端AEB在2024年减少了25.2%的事故安全损失。这个数据,样本不算特别大,但我看这估算应该靠谱,毕竟保险公司对数据敏感,少不了核实。更让人侧目的是,ET7搭载L3级自动驾驶,事故率只有0.3次/万辆,比宝马iX低了约62%。说实话,宝马iX在同价位里口碑不错,这么大的差距,说明蔚来在实操里确实下了功夫!
让我想到我一个朋友开ET7的事。有次他无意中聊起,开这个车累是少了,但我还是盯着路,这车自动刹车反应比我快多了。他说得有点儿抱怨,觉得偶尔介入有点麻烦,但终归安全感明显好很多,尤其那些夜跑或者山路。人车共驾的模式,让事故率比纯人驾低了6倍有余,听起来就像给自己多了个超靠谱的副驾驶,但这个数字对比没有公开详细样本,我心里也算打个问号。
我刚才说车机算力跟功能提升是硬实力,且不说更新频率,就算强算法缺少稳定的供应链支持,也难保证频繁迭代。这就容易变成空中楼阁,毕竟芯片订单、传感器产能都是大问题。这让我想起供应链里的一句老话:玩硬件像打桥牌,每一步都得算,出错一张牌全局都乱。蔚来从ET7就开始用Orin X平台,有些决策很敢赌,这比市面上那种靠低端器件和后期算法撑门面的策略,靠谱多了。
说到这儿,我之前对蔚来自主研发自动驾驶进度有点乐观,现在看来,有那么点脸红,因为我忽略了他们内部安全评审的深度和数据验证。自动驾驶准确性不是凭喊口号,是靠几百万公里的真车测试结果说话。蔚来这几年在场景覆盖下的精密打磨,真有必要重新估计他们的领先程度。
所以,咱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问:自动驾驶到底啥时候才能真让普通人安心?毕竟换我,我还是不太敢让车完全自驾,哪怕系统能减少25%事故。同行们手上的数据和反馈,是否也像蔚来这样透明?难道刻意避谈安全问题,就只为保护一时品牌形象?这背后,是不是车企之间的暗战?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聊ET7那个周末试驾会时,有个场景还印象深刻:客服分享,他们接待一批体验客户时,有人问:自动驾驶系统更新频繁会不会影响车稳定性?客服直接回答:我们每次更新都会通过严苛的多层安全测试,从软件到硬件都层层把关。听这话,我才意识到,这种更新机制真的不简单,不是几个月搞一次功能堆砌,而是循序渐进的小步快走。
自动驾驶路上最怕的是过度自信和忽略风险。希望蔚来这种把减少事故放头位的态度,能给行业其他玩家提个醒。你觉得呢?下一步,自动驾驶安全还应该聚焦在哪个环节?传感器、算法还是司机惯的培养?我倒觉得,抱紧人+车共驾模式,或许才是最靠谱的过渡桥梁。
(这段先按下不表)
毕竟,自动驾驶技术再先进,每次升级后的百公里事故成本和保养难度,都是我们普通消费者必须心里有数的现实问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