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天工06,这车最近声名鹊起,硬是跟孙颖莎的名头捆绑在一处。车厂那边鼓吹,这车智能座舱的敏捷程度堪比莎莎挥拍,听着颇有些玄乎。可细咂摸咂摸,这事儿果真只是个吆喝叫卖的噱头吗?
一方面,车企攀附体坛明星的声望,这无可厚非。莎莎现下可是顶流,想必代言身价不菲。可另一方面,将车辆性能与运动员的反应速度相提并论,也折射出当今车企,比拼的维度已然更迭。往昔争雄于引擎的精妙,如今角逐于“大脑”的聪慧。
这车宣传语里,又是“司南智驾”,又是“灵犀座舱”,字里行间透着未来感。说白了,就是想昭告天下,此车并非仅是代步的器物,更是能与你心意相通的智囊,能“洞悉”你的需求。
问题来了,这“洞悉”究竟能臻至何种境地?厂商铺天盖地宣传的,诸如毫秒级反馈、360度无盲区侦测,听着振聋发聩,可实操体验又将如何?恕我孤陋寡闻,未曾亲身体验,不敢妄言。
然而,有一点是板上钉钉的,即当下消费者择车,考量的因子愈发繁复。往日或许仅看重品牌、价位、油耗,如今还需掂量智能化水平。这背后,实则映照着咱们生活形态的变迁。
细细思量,亦是如此,如今谁不是手机不离身?万事万物皆需与“智能”挂钩。车作为咱们的“第二栖居之所”,自然也得紧随浪潮。但其中亦存隐忧,即“过度智能化”是否会沦为一种桎梏?
譬如,语音交互固然便捷,但偶有识别偏差,抑或反应迟缓,反倒不如亲力亲为。自动驾驶更不必多说,现今尚处萌芽阶段,安全性仍是一大疑虑。
是以,车企在逐鹿智能化的同时,亦需兼顾用户的实际诉求。切莫为了炫技,堆砌一众华而不实的机能。归根结底,车是用以驰骋的,而非玩弄的。
再赘述几句安全,厂商罗列的安全配置,诸如高强度钢车身、安全气囊,听着都甚是宽慰。可一旦遭遇事故,这些物件又能发挥多大效用?无人敢立下军令状。
说白了,安全这档子事,永远是重中之重。智能化再出类拔萃,也得立足于安全之上。厂商不可只顾着鼓吹智能,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安全保障。
再扯扯续航,这纯电车最令人提心吊胆的莫过于续航里程。厂商标榜的780km超长续航,实测能跑多少?能有个八折都算走运了。是以,甄选纯电车,还需考量自身的实际用车情境。
与其孜孜以求虚高的续航里程,不如将充电设施搞得有声有色。现今充电桩仍是凤毛麟角,充电亦不甚便利,这才是掣肘纯电车发展的最大瓶颈。
总而言之,红旗天工06与孙颖莎“同频”,此事可解读为一种营销手段。但它也映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脉络:从比拼硬件到角逐软件,从角力性能到逐鹿智能。
然则,智能化的背后,更应着眼于用户的切实需求与安全屏障。莫让智能沦为负担,莫让安全成为软肋。这才是中国智造应有的风貌。恰如莎莎挥拍,技艺再精湛,亦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智能汽车的竞争,归结为技术参数的较量时,是否忽略了用户体验与安全底线才是更具分量的考量?或许消费者真正渴求的,并非一辆能“洞悉”自己的汽车,而是一位能予人安心、放心的伙伴。
仅是这“放心”二字,便足以说明厂商仍需上下求索,精进不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