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车下水试验,奇瑞转型升级,全球技术联手

一辆灰色的越野车停在江边,早晨的雾还没散开,几只水鸟拍着翅膀远远避开。不远处,技术员们的脸上挂着一夜未眠的倦意,却没多少疲惫。随着一声哨响,这辆挂着奇瑞LOGO的纵横G700驶入江水,溅起的泡沫里是欢呼,也是不安。这是试验,也是宣言。会游泳的汽车,和那一句“让奇瑞成为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一样让人觉得既新鲜又犯嘀咕。

假如你是奇瑞的工程师,你会不会抱怨:公司这个转型目标,是不是有点“飘”?一辆车不仅要能上路,还得懂电、懂AI、懂气候、懂全球各地法律……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但这正是尹同跃这位“吹牛但不瞎吹牛”的董事长要让所有奇瑞人正视的现实。企业的边界,早就不是“会造车”能划定的了。

简单说,奇瑞的转型不是把“中国汽车造得更好”,而是要把自己塞进全球科技公司的那根流水线。大会上提到的“技术货架”“三大创新体系”“没有围墙的实验室”,背后都是一次次“搞事情”的标本。在技术圈里,货架不是一个抬杠用的词,是硬生生的产品集合:鲲鹏天擎发动机热效率48%,方舟两栖系统让越野车变身水陆两栖动物,还有能应对极端测试的犀牛全固态电池,以及呼之欲出的L4级前装量产RoboCar——哪一项拎出来,都不像是只为卖个座椅套和空气净化器的升级。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切并不是闭门造车。奇瑞的创新实验室不止有自己30000名研发人员,开放还吸引了全球5万科研人才、100多所高校,甚至德国、日本、西班牙、巴西这些传统汽车的“法外之地”也被网罗进来。技术体系24小时无休,不间断“打怪升级”,就像一个不睡觉的老司令盯着地图上的每一条边界漏洞。差不多是升级为“全球合成生物实验室”那种大阵仗,汽车从来不是孤岛,技术生态才是大洲。

越野车下水试验,奇瑞转型升级,全球技术联手-有驾

现场氛围其实很微妙。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尹同跃用六字定调,“不够安全,绝不上车”。决绝到几乎有点严苛,甚至让人想起某些凌晨在质量实验室手里攥着检验报告的工程师——据说有人为了批次瑕疵件处理不当现场痛哭。质量和安全,这种职业性的执拗,在有些人眼里是“事儿多”,但在尹同跃这群人的字典里,是“靠近世界级”的气味。奇瑞转型更重要的不是把车做大块头,做硬装备,而是车背后那些被反复咀嚼但没多少人真正在乎的可靠性、持续性、全球适配度。

很多人问,奇瑞这样的转型是不是在“吹牛”?有点像,是,也不是。搞技术这行,吹牛是必修课,但吹完之后,是不是能让牛落地才是门槛。奇瑞的“吹牛”,往往是战略先行——比如“瑶光2025”:先放话,三年后兑现,过程中不停反卷,产出抗卷能力和创新持久性的成果。甚至企业文化都在转变,从过去“快马加鞭冲销量”,变成“成果共享,风险我担”。这不是造完车就去算KPI,是对“质造”的执着。

越野车下水试验,奇瑞转型升级,全球技术联手-有驾

整个转型不单是技术,奇瑞正在用一套全链条的“不设限”把自己拆开来重组。越野车能泅渡长江固然是个“反常识故事”,但真正的突破其实是创新全链路开放。奇瑞让“研发院没有围墙”,直接把各地高校科研团队扯进来,让琐碎的灵光在更大的舞台聚会。技术链、人才链、资本链,被拆解、重新组合,每一个环节都在打破过去“汽车公司”的范式。

越野车下水试验,奇瑞转型升级,全球技术联手-有驾
越野车下水试验,奇瑞转型升级,全球技术联手-有驾
越野车下水试验,奇瑞转型升级,全球技术联手-有驾

最深处的不设限,是身份认同。奇瑞不再只是中国车企,而是放眼全球技术生态。企业的营收地理正在彻底重组——海外市场贡献占比接近一半,属地员工数量很快会超越国内。这家曾经“低调国产”的公司现在想证明:我们不仅能把车出口,还能把技术、标准、生态一起“输出”,甚至敢去定义行业新赛道,不光做遵守者,更做规则构建者。你说这像是汽车制造商还是科技集团?尹同跃的答案是后者。

有个旁观者的困惑始终盘旋在脑中:科技与生态,说起来容易,落地很难。更不要说在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法规极度碎片化、供应链玻璃心的今天,“高科技生态集团”这顶帽子有点重。企业的野心和现实之间,就是一座座未填平的沟壑。没人比汽车人更懂水土不服的痛苦:时差、标准、气候、政策,随便一项都可以让一颗“技术货架上的螺丝”脱离轨道。奇瑞能不能跨越这些现实门槛?能造出被全球用户信赖的好车,是小目标,能让全球用户体系把奇瑞视为重要一环,是更难的大目标。

车还是要造,牛还是要吹,但最后“兑现”才最难。转型路上肯定会有丢螺丝、掉地铁卡、不是每个实验都能过关。但尹同跃和他的团队显然愿意以更高的质量门槛去被考验——宁愿有员工为一批次坏件痛哭,也不愿让安全感泄露在品牌里。

越野车下水试验,奇瑞转型升级,全球技术联手-有驾

在这个“每25秒就有一辆奇瑞驶向海外”的时代里,奇瑞想做的不只是加快速度,还要把方向盘彻底重新校准。如果一家中国车企能够成为真正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那么奇瑞这套“无边界创新+高质量底线+可持续全球化”的组合打法,会是中国品牌突围的模板吗?或者说,当汽车行业的边界变得模糊时,我们如何定义一个“全球高科技生态集团”的真正价值?

不知道答案。但正如奇瑞的操作,真正的创新不是关起门来炫技,而是敢于把世界拥挤的跑道重新画线,即使是用一辆可以横渡长江的越野车。谁知道下次会不会是造个能飞的车?这年头,也许你以为只是吹牛,结果牛真落地了——而且是满世界跑。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