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还没亮,路灯打一束微黄的光,在湿漉的沥青上拖成扭曲的倒影。梁某双手死死地攥着方向盘,眼皮仿佛裹了铅块,他把空调风向调到最冷,试图用风噪赶走大脑的嗡鸣。但困意真的像一只狡猾的捕猎者,正等着他下一个眨眼的间隙发起袭击。等他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车轮已经偏离车道,一个“咣当”,车辆狠狠撞上了路中央的水马。塑料护栏像被踢翻的兵卒,摔了一地。幸好只是车子受伤,梁某本人还安然无恙。后视镜里,他的脸色煞白,嘴角发青。急事再急,也没有命更急。他自己总结——这一觉差点“睡”到终点站。
这个场景,并不稀奇。只是梁某的结局,比很多同样打瞌睡开车的人幸运不少。他的故事要是拍成警示片,可能连放在黄金档的资格都没有——太没有“噱头”,不好吓唬人。但所有高速公路的血痕统计都在提醒我们:人类驾驶和困倦,是老冤家,从来就没有和平共处这道选项。
另一个夜深时分,沪蓉高速南京方向不见繁星,只有警灯在后视镜里一闪一闪。民警驾驶警车沿线巡逻,发现一辆小货车鸡肋一般地横在车道和应急车道之间,左摇右晃。要不是“人类智能”还不完全服役,外人都要以为这辆车是AI系统在“自学”新手停车入库。警车大喇叭喊了三遍才把车主朱某从待机状态唤回现实。朱某的理由和全国数万名卡车司机一样朴实无华:“有点困,送货,没睡好。”最后得到了批评教育加罚单套餐。法律的威力,在于它既可以叫你清醒,也能让你肉疼。
说实话,从职业角度观摩这些案例,人的劣根性总是重复登场:“欲速则不达”,以及“自信到觉得自己的极限和普通人不一样”。但我们的身体对困倦的反抗,无分司机工种,也不论你是赶着回家孝顺父母,还是送货养家糊口。睡眠债,谁也别想赖账。
从科学上讲,疲劳驾驶跟酒驾极其接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150公里的高速公路,无聊、单调、晕头转向——人的神经就是一根长时间拉紧的松紧带,绷久了,肯定会崩。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做过实验,成年司机只要一宿没睡,反应能力比饮酒驾车还要慢。可睡意最凶险的地方在于,它不像酒精那样有度数可以测试,没人能用酒精测试仪告诉你,你现在到底“困到几分”了。
说到头,还是老生常谈。官方的建议,永远是“上路前保证充足休息”、“困了就停”,不要强行硬抗。如果疲倦症状上线,可以“开窗、喝咖啡、听广播”,但这些都只是“止疼药”,不是病根的解药。和命运较劲的最优解一直只有一个:停车小憩,哪怕只是15分钟,人命值还不值11块钱的服务区厕所纸,一算就知道。
这里得承认一点,职业本能让我对上述事件兴奋不起来,批评教育时我的表情比罚单还要僵硬。十几年下来被困意绊倒的不是只有卡车司机和“赶事的人”,白领、司机甚至我身边最讲究的同行也会拿“再撑一撑”“还有两百公里就到家”为理由,硬碰硬。人对于风险的高估,多发生在彩票和炒股时;对于生理极限的低估,往往只用三杯美式就敢“以命搏单刀”。现实的黑色幽默就是——诸多“安全文明出行”标语,还得靠一枚枚罚单和一次次幸存者现身说法才能长点力气。
请原谅我的职业过敏,从案件的角度,疲劳驾驶太像那种你知道危害,却总有人投身其中的“高频老掉牙犯罪”。原因无非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再坚持一下”,但大脑却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回应你——关机。别信那些什么嚼口香糖、掐大腿提神的方法,效果和假酒一样,吹得响亮,喝下有害。
现实情况复杂,有人真的是迫不得已,有人确实无知无畏,也不乏“偶尔认真但总是侥幸”——人们总是低估疲劳带来的代价,高估运气能分到自己头上。法律、倡议、教育、罚单都能管一阵,治根还要靠自控和边界感。
曾经有老司机和我打趣说:“你们警察罚我们开车犯困,那我们就该把困也抓进去拘留。”我笑了——要是困意真能收监,这牢可以直接改建成五星级床垫展厅。
最后,问题永远都丢给时间和你自己。困了要不要停,急事能不能缓,外人劝得再多,临门一拍,还是你自己给自己判刑。如果哪天自动驾驶普及了,人类终于可以在车上大胆睡觉,交通事故会不会彻底消失?还是说,新的风险和旧的人性漏洞,还会照常发作?您怎么看——“警惕困意”,这句话,是不是也早已困倦于我们的耳朵?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