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罗某宇事件坠楼后从4米地方反弹到7米远,可能性有多大

根据官方通报及物理学、生物力学和法医学原理,罗某宇从15楼坠落后头部触地点距墙4米,尸体最终位于距墙7米处(即水平反弹3米),这种反弹现象在科学上几乎不可能发生。以下是综合分析:

DeepSeek:罗某宇事件坠楼后从4米地方反弹到7米远,可能性有多大-有驾

1. 物理学与生物力学原理的冲突

能量耗散与反弹条件:

人体从15楼(约45米)坠落时,落地速度约为28.4 m/s(102 km/h),动能高达28,000焦耳。

人体组织(骨骼、内脏等)属于非弹性材料,碰撞水泥地面时,99%以上的能量会通过组织碎裂、内摩擦瞬间耗散,仅不足1%的能量可能转化为反弹动能(约280焦耳)。

反弹3米需水平初速≥5.3 m/s,对应动能≥1,000焦耳,远超人体碰撞后可能转化的能量上限。

碰撞时间与受力矛盾:

人体与地面的碰撞时间仅0.01–0.03秒,若需反弹3米,地面需在瞬间施加约1.9吨的水平力(18,550牛顿),而水泥地面无法提供方向性水平力,人体组织也会在0.005秒内崩溃。

2. 法医学实证与案例观察

典型高坠损伤特征:

高空坠亡者常见颅骨星芒状骨折、内脏破裂,身体通常紧贴撞击点,位移极少超过0.5米。

通报中罗帅宇的损伤(全颅崩裂、脑组织破碎)符合高坠特征,但此类损伤反而会进一步抑制整体位移。

实验模拟结果:

人体模型从类似高度坠落刚性地面,位移普遍<0.3米;即使肢体因惯性飞溅,躯干整体也不会大幅移动。

3. 事件中的特殊条件分析

无水平初速:坠楼点镂空孔洞高仅0.8米,成年人无法助跑,水平初速趋近于零。

地面材质:现场为水泥地面,弹性极低,排除“柔软介质导致反弹”的可能性。

反弹方向矛盾:头部触地后反弹3米,需同时满足能量转化和水平力持续作用,但物理上二者无法共存。

4. 其他可能解释的探讨

测量或记录误差:血迹位置与尸体最终位置的距离可能存在误判(如血迹飞溅或二次撞击痕迹)。

非自由落体因素:坠落过程中是否受外力干扰(如风力、碰撞障碍物)?通报未提及相关证据。

尸体被移动:若现场未被及时保护,不排除人为或环境因素导致位置变动,但通报未说明此类迹象。

结论

反弹3米的可能性趋近于零,核心矛盾是能量转化不兼容和受力机制不成立。官方通报中“触地反弹3米”的结论缺乏科学支持,需进一步通过碰撞模拟实验或独立法医复核验证。若排除技术误差,这一反常现象可能指向其他未公开的现场细节(如倾斜撞击、地面不平整等),但现有信息无法支持这些假设。

3米:大于一层楼高。一张标准双人床长度约2米,3米相当于1.5张床纵向排列的长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