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慕尼黑国际车展可谓是热闹非凡,这次长安汽车没来打酱油,直接带着旗下两大智能新能源品牌深蓝和阿维塔,在欧洲用户面前大秀了一把中国创新技术。长安这波出场方式也挺讲究的,分别在展览中心和市中心国王广场齐刷刷亮相,确实赚足了关注度。比起之前两次参展(2013年和2023年),这次长安汽车的节奏是“飙”着上的,气势一点也不藏着掖着。
先说点“花絮”。车展开幕前夜,阿维塔在慕尼黑办了个品牌日活动,还搞了个全球首秀,带来了一款名叫XPECTRA的概念车。这车不仅外形有看头,设计理念和前瞻技术也都亮了个遍,官宣未来两年内要在全球推出不少于五款产品。这一套操作,就是要在高端新能源赛道上和全球“豪华”用户们来场真刀真枪的比拼。到了车展当天,深蓝S05在欧洲正式宣布上市,而这款新车同步在重庆举行的全球新品发布会上也登场了,新品动作一点不含糊,给欧洲市场开了个好头。
当然了,新车发布只是个“开胃菜”,真正的主菜是长安汽车的“海纳百川”计划在欧洲落地。这事儿挺有仪式感——在长安汽车发布会上,欧洲十国的经销商一股脑走上舞台,来了一波联合点亮版图。第二天,长安和这十个国家的经销商完成签约,标志着长安在欧洲市场的深耕模式全面加速。长安汽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非的话很简单:长安是一家开放包容、热情友好的合作者,并且已经完成了欧洲、欧亚、东南亚、中东非、中南美五大区域总部的布局,为全球用户创造价值,这话一出,气场就不一般了。
其实,长安汽车这些年在欧洲的布局并不新鲜。早在2001年,就在意大利都灵建了设计中心,是最早一批进入欧洲的中国车企之一。长安在发动机技术和外观设计上被外界称道,不仅仅是国内积累,更靠着多年来在欧洲广揽人才、消化吸收行业的先进理念。你要是问长安靠什么打造硬实力?那就是“全球协同研发”,“六国十地”研发体系里,英国和意大利两大中心就是撒下的定海神针。
说回这次慕尼黑车展,长安带来的深蓝和阿维塔两大品牌,主打的就是前瞻设计、智能科技和优质产品。不仅在展台上自信满满,连慕尼黑市民都纷纷点赞。这种卖相和实力的组合,既给中国智造加分,也让长安在欧洲市场吃了颗定心丸。换句话说,长安不再靠低价走天下,拼的就是技术和体验。
聊聊长安在欧洲的“小目标”吧。目前在德国和英国都设有自营子公司,还和当地伙伴签约,业务“网点”已经铺到8个国家。备件中心的建设也特别抓紧,围绕荷兰和英国布局,未来对欧盟和英联邦市场进行辐射。服务端也没拉下,呼叫中心、工程师培训中心都准备上线,全套“软硬兼施”。不仅如此,长安的海外“遍地开花”计划不只在欧洲,比如泰国罗勇的新能源基地、右舵车基地已经投产,力争布满东南亚市场。中东和非洲、南美这些地区也纷纷开建KD(半散装组装)工厂,为全球化打地基。
咱们再看一眼长安汽车的全球工厂规划,地图上画了20个,巴西、印尼都在其中,“已建已投产”数量有9个。按照计划推进,长安全球可用产能将冲到50万辆。海纳百川,全面开花,靠的不单是卖车,长安要把整个产业链带出去。换个说法,“无海外 不长安,无基地 不长安”,这全球化攻略一点也不含糊。
在慕尼黑车展上的这波高光时刻,给长安汽车全球化进程按下了“加速键”。如果过去中国车企在海外一直扮演“性价比杀手”,那现如今,技术与体验已经成为长安这把“双刃剑”。从都灵设计中心的“碰头会”,到慕尼黑现场的“联合点亮”,再到欧亚、拉美、中东、东南亚的连环布局,长安汽车这回真是下了决心,“卷”到底。
展台上,深蓝S05和阿维塔XPECTRA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大家的第一反应其实挺真实:这车不光造型新奇,智能配置和用料也够硬,感觉比起德国本土品牌那种一板一眼的风格,更有中国式的创新气息。慕尼黑的市民和展会观众看得热烈,自动给中国新能源汽车投了不少“满意票”。显然,长安就是想用实力说话,玩的是“以德服人”。
当然,长安在拼布局这事儿上其实早已不新鲜。在英国和德国设立自营公司,只是“破冰之旅”,实际干货还在后头——服务体系加码,仓储物流分流,技术支持到位,售后不掉链子。光有展台热闹还不够,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省心才是关键。所以这次“备件中心”、“呼叫中心”、“工程师培训基地”全都跟进,今年还得一块上线,种种操作就是力求让欧洲用户感受到“本土化服务”的真正诚意。
另一方面,欧洲只是长安全球战略的一块拼图。东南亚、中东非、中南美,乃至欧亚圈,也都在快速铺路建设。泰国罗勇新能源基地已经开张,劲头十足地往东南亚扩展。非洲埃及、阿尔及利亚KD产能布局在加速,哈萨克斯坦、墨西哥、巴西工厂研究规划也是一环套一环,打算把“制造”和“组装”都一起带到当地去,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步步为营。
前面说了,长安汽车全球工厂规划要干20个,现在已经投产9个,剩下的也按部就班落实中。50万辆年产能的“大锅饭”快要端上桌了。这还不只是讲数字,实则是中国汽车行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长安在欧洲,不仅要卖车赚钱,还在悄悄推动产业链集成,技术和服务同步输出。这才叫做真刀真枪的全球化。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聊聊长安汽车的“大本营”重庆。每次全球新品发布会,重庆总能抢个镜。今年秋季新品发布会,深蓝S05和一堆新车高调亮相,“内外呼应”,充分展现了集团的主场优势。重庆的深蓝全球新品发布会和慕尼黑的欧洲首秀一唱一和,也算是给双方市场来了一次“双响炮儿”。
把目光稍微拉远,看长安汽车“海纳百川”计划里的一些细节,就不难发现,他们是真的在用心把全球用户的体验做到了“本地化”。你要说以往中国车企出海只是产品“卖卖甩甩”,现在已经开始带着全套“产业链+服务体系”一起冲。从购车体验到售后维修,从技术支持到配件供应,长安汽车的策略堪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坑”,只要市场需要服务,就有长安人的身影。
有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长安汽车的全球化就是这样,早早落子意大利,都灵设计中心做“前哨”,如今慕尼黑车展正式亮剑,一路摸爬滚打,把全球协同研发这块做得风生水起。欧洲市场给的是“掌声”,深蓝和阿维塔的产品线更是敲锣打鼓地铺开。这种操作,不只是掐着时间抢市场,也是积攒口碑、打磨品牌的好时机。
欧洲多个国家的经销商一起上台点亮“欧洲战图”,象征意义也够足,像极了《三国演义》里的“结盟”,有一种同仇敌忾、守望相助的劲头。再加上后续的区域总部、备件物流、服务体系统统补齐,让中国智造一路走到欧洲,不再是“蜻蜓点水”,而是真刀真枪造福当地用户。
仔细盘算一下长安汽车的全球布局,五大区域总部、八国签约、九家海外工厂、50万辆产能蓝图,这摊子不是说摆就能摆开的。背后拼的是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和集成输出的“硬核底气”。从“六国十地”研发到多地生产基地,再到经销服务模式的本地化转型,长安汽车把“走出去”做成了一套体系,绝不是“人到心不到”的嘴皮子功夫。
不得不承认,欧洲市场对汽车行业的标准向来“苛刻”得很。不论安全设计、智能技术还是环保节能,一项项的认证和监管,谁都不敢马虎。这种情况下,长安汽车敢在慕尼黑车展上高调亮相,就说明他们对产品和技术有着底气和自信。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受到本地观众的认可,不再被认为只是“便宜货”,而是有品质、有尊严的中国品牌。
再瞄一眼长安的“六国十地”全球协同研发体系,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意大利、英国中心,全程参与设计和开发,从发动机到外观造型,无不体现着欧洲审美和技术标准。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把长安的车型做得“有颜有料”,不仅是在中国赚钱,也能在欧洲“讨彩”。
有人问,长安这波“海纳百川”计划,究竟强在哪?其实强就强在把产业链、服务体系、经销网络和技术研发一锅端,把中国智造原原本本带到了海外市场。从慕尼黑点燃欧洲热情,到东南亚、中东非的本地化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在升级,这可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厚积薄发”。
绕了一圈,我们也能看到,中国车企出海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拼“细水长流”。长安在全球建20个工厂,扎实推进本地市场能力,靠的就是脚踏实地的步伐。不论是产品销售,还是“技术输出+产业链嫁接”,目标是让全球用户在很久以后还能记得“中国智造”的真诚与实力。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这才叫真正的“走得远,站得稳”。
前瞻设计、智能科技,阿维塔XPECTRA和深蓝S05一亮相,慕尼黑车展顿时有了新的话题。欧洲用户的购车体验逐步改变,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逐步提升。长安用一场“全球化大戏”,让“中国智造”不再只是出现在新闻里,而是切切实实地成为了当地人的选择。产品实力说话、布局细致入微,这种“精耕细作”的全球化进程,走得才踏实。
有句话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长安汽车的出海之路肯定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正是有了这种不服输的劲头,不断刷新技术和服务标准,才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不管欧洲、美洲还是亚洲,长安都在一步步把“中国智造”的旗帜插遍世界。慕尼黑车展只是其中一步,未来还会有更多“亮剑”的时刻。
所以说,这次长安汽车在慕尼黑车展的表现,用一句重庆话来总结,绝对是——“安逸”。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