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谁买了辆车,十有八九第一眼不是看发动机动力,而是先盯着中控台那块大屏幕。电动汽车的大屏幕动辄像电视墙,眼花缭乱的功能按钮,一键切换导航追剧刷新闻,手势识别延迟几乎为零。再瞧瞧油车的大屏,要么就只有个导航和收音机,反应速度慢得让人怀疑是不是用的几年前的手机芯片。一时间,“油车大屏落后”成了不少人心里的疙瘩。很多人也大大方方地承认,油车这块大屏幕吧,就是不如电车的。
别觉得这只是买车人追新赶时髦,其实背后的故事可比想象中复杂许多。这可不是说油车的工程师偷懒,愿意用旧技术,愿意被贴上“传统落后”的标签。真正的症结藏在底层结构里。说白了,油车和电车虽说都叫“汽车”,可一肚子“筋骨血脉”,压根不是一路货色。
最大的问题首先就是供电。油车用的是几十年来一直没怎么变过的十二伏电力系统,刚刚好能带动那些老三样——车灯、收音机、空调。可现在一大堆新功能涌上来——大屏幕、语音助手、在线娱乐,个个都嗷嗷要吃电。十二伏的“小马拉大车”,光点亮屏幕还凑合,遇上处理复杂多媒体任务,立马就露了馅,卡顿、误触,倒也不奇怪。想要升级,行不行?理论上行,弄个四十八伏轻混系统,电力充沛了,什么特效动画、实时导航,都能一口气带起来。可现实往往是“理想很丰满,钱包很骨感”,光是大电池、全新电气架构,拆了装、装了拆,成本直线飞涨。新造一辆顶配油车,和电车价钱仨瓜俩枣还真拉不开差距。厂家看着账本,消费者抬手掏钱,这买卖真没那么容易做。
再说说油车身上的电子控制单元,也就是俗称的“ECU”。你以为一辆车就一两块芯片在后台苦哈哈地运转?那得“谢谢你的想象力”。一般油车身上散着十几二十个ECU,每一个都有“专人管辖”——发动机管理、刹车、防抱死、稳定控制、空调、音响,个个各司其职。这样的好处呢,是每个系统都稳如老狗,坏了哪儿修哪儿,维护方便。坏处也很明显,以前谁能想到屏幕要搞到十几寸,还要联网升级、全车语音、动效随便换。遇上大屏要升级功能,十里八乡的ECU得挨个对接——调调这个,改改那个,像修家里老房子,换个水管都顺带搅和一堆老墙皮。有点事儿,反应慢不说,想做点新花样基本是“磨洋工”。
电车就不一样了,人家直接“推倒重来”。底层架构干净利索,核心计算集中在几颗“大脑”里,想给大屏加个啥新功能,就是软件的事儿。工程师写完程序,一线推送,秒过。不夸张地说,就像唐僧管理孙悟空,统一调度,说干啥就干啥,没人扯皮推诿,效率可想而知。所以电车的大屏怎么折腾都不怕,反应快,功能多,还能持续升级,天天都有新鲜感。
油车不是不想跟上,也不是不会下功夫,可拆旧换新不是谁都舍得。油车厂商现在其实也憋着一股劲,一边研究着怎么把十二伏升级成四十八伏,提高电力,另一边琢磨怎么把零零散散的ECU整合成“中台”、甚至一步到位搞“中央大脑”,把全车的算力集中起来。这些年不少油车新款悄悄上了软硬件联动的架构,跟电车学习,但凡能抠点钱出来,就往智能化上砸——把原来单调的操作界面换成大尺寸、高清分辨率的触控屏,还内置联网服务、车机互联,动作慢点,但方向没错。
当然,油车要想转身也不是光靠苦练内功。造大屏不难,怎么让大屏好用才是老大难。油车厂家现在流行和科技公司合作,借用人家成熟的智能座舱方案,技术引进+自主消化,生怕掉队。互联网企业牵头、硬件厂商跟进,一套下来,光研发迭代都能折腾好几年。既要保证老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还要集成新功能,难怪一步慢,步步慢。
别以为大屏这点事不值得折腾。其实油车和电车这场“大屏之战”,背后藏着整个汽车行业的升级换代。以前造车看谁铁皮厚、发动机强,绝大多数技术比拼靠机械本事。现在买车人盯着中控屏、智能语音,好不好用、反应快不快,是不是能定制APP早成了新标准。汽车开始转型软件定义,油车还赖在老路子上迟早得跟不上趟。
油车想破局,不光要改电力系统、高速通信能力这些硬货。还得有开放的架构,预留出来足够的发展空间,方便以后升级功能、推送新服务。不少厂商已经早早在新平台上埋下伏笔,未来只要技术成熟、市场反馈好,就能无缝切换。做这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步步紧逼,否则真就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故事,被电车压着一头。
有人觉得油车已经无药可救,这话未免过了。毕竟油车有着几十年稳扎稳打的技术积淀,用户黏性也高。各大品牌都没松劲儿,悄悄内生外援并举。一方面自研新平台、引入大容量电池、新一代计算模块;另一方面与互联网巨头展开深度合作,吸收车机生态资源、丰富交互体验。只要需求在那里,引擎该响的时候还会响,智能化的路也注定不会断。
当然,一场行业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油车厂家想跟上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会儿担心成本,下一刻要照顾市场口味,还要顾及品牌形象,一点冒险都得小心翼翼。智能大屏虽小,背后看的是算力、资金和底层技术的支撑。现实中油车大屏卡顿、功能单一,的确是老架构的包袱。体系一变,全车都得拉出来顺道升级,连带着内饰、系统、布线通通都不能落下。这一折腾,车厂和供应链得三天两头开会头疼。
也不是说陷入泥潭出不来。沿海那波老牌合资汽车企业,这几年新上市的油车,基本都用上了焕然一新的座舱设计。大屏幕大气、功能丰富,连智能语音都快跟电车比肩了。靠的不光是加大电池、硬拉供电,更多是底层软硬件重组。慢是真慢,好歹也摸到路子了。
说到底,油车大屏落后的症结,不在屏幕大小,也不在外观花样,归根结底,是时代让大家不得不直面“技术换代”的关口。机械的老办法,撑不起数字化的未来。油车要想继续有话语权,不是光靠改个小零件、升级个大屏就能搞定,要舍得打掉老房子重新盖楼,传统一旦挣脱束缚,智能化未必没有新空间。
谁都明白,造车这档子事,一口吃成胖子没可能。电车有电车的起跑线,油车有油车的后劲。只要需求没有消失,油车还会继续进化。屏幕大也好小也罢,能用得顺手才是真本事。
风水轮流转,机会总留给敢于革新的那一拨人。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