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

我最近跟几个老铁聊天,发现大家聊起新能源车都有一肚子苦水。 特别是那些买了特斯拉Model Y的朋友,那表情简直像吃了苍蝇。

先说说全景天幕吧。 去年夏天,北京一位车主在网上发帖,配图是他车里贴满铝箔棉的照片,配文“这哪是天幕,根本是移动桑拿房”。 他说自己夏天开车就像在蒸笼里,太阳直射下来,车内温度比车外高七八度,方向盘烫得能煎鸡蛋,座椅坐上去跟烙铁似的。 他试过各种遮阳方案,最后咬牙花800多块买了套定制遮阳帘,结果发现天幕边缘还是漏光,只能又加了一层遮光膜。 更绝的是,有次下暴雨,雨水顺着天幕边缘流进车内,把他放在中控台上的手机泡坏了,修手机又花了小两千。

可同样是特斯拉Model Y,在北美市场,车主们去年就开始欢呼了。 2024年特斯拉在北美推出标准版Model Y,直接取消了全景天幕,换回了传统金属车顶。 当地网友在论坛里刷屏:“终于不用顶着大玻璃晒太阳了! ”“这才是真正的升级! ” 有位加拿大车主说,他之前开老款Model Y,夏天开车必须戴墨镜、涂防晒霜,现在换了带车顶的车,车内温度明显低了,后备箱空间也没受影响。 更让他意外的是,取消天幕后,车顶隔音效果变好了,高速上风噪小了不少。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这对比太明显了——咱们中国车主被天幕折磨了好几年,北美车主却早早享受到了“实用调整”。 更气人的是,特斯拉官网当年宣传全景天幕时,那文案写得天花乱坠:“抬头就能看见星空,仿佛置身移动观景台”。 可实际呢? 北京车主老张吐槽:“除了下雨天能看看乌云,平时就是块又热又脏的大玻璃。 灰尘积在上面擦不掉,鸟屎掉下来更恶心,最后我花1000多块配了全套遮阳帘,比买车时选装天幕还贵。 ”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如果说全景天幕是“夏日酷刑”,那隐藏式门把手就是“冬日噩梦”。 从2018年开始,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就陆续接到关于特斯拉车门故障的投诉,到2024年已经超过140起。 但在中国市场,这种设计却用了整整6年。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去年冬天,哈尔滨一位车主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 他早上急着送孩子上学,结果发现车门把手冻住了,怎么按都弹不出来。 孩子在车里急得直哭,他只能用热水浇门把手,结果玻璃被烫裂了,修车花了1500多块。 更危险的是,有位广东车主去年夏天遇到追尾事故,车辆变形后隐藏式门把手卡死了,他被困在车里十几分钟,最后是路人用石头砸碎车窗才救出来。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数据显示,2024年因车门把手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比上涨了47%,其中82%的问题集中在隐藏式门把手上。 有车主调侃:“这设计就是为了平时看着高级,关键时刻绝对掉链子。 ” 直到2025年9月,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使用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特斯拉才松口说“会重新设计车门把手系统”。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这态度转变太讽刺了——在北美,用户一投诉,特斯拉立马调整;在中国,非得等监管出手才肯改。 “原来所谓的‘用户至上’,是有地域限制的。 ”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为啥美国车企这么爱搞这些“炫技设计”? 说白了,就是算准了早期中国新能源市场认“科技感”。 当年特斯拉2013年进入中国,带着隐藏式门把手、全景天幕、无物理按键的“极简风”,很多人觉得“这才是未来汽车的模样”。 可实际上,这些设计大多是为了降低成本,顺便贴个“高科技”标签。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就拿全景天幕来说,车企宣传时说“透明车顶能让车内更通透,还能挡紫外线”。 可现实是,多数全景天幕既没有遮阳帘,也不能打开。 夏天阳光直射,车内温度飙升;冬天玻璃起雾,擦起来比传统车顶麻烦十倍。 有业内人士算过账:传统天窗成本在3000元到1万元之间,而普通全景天幕只要1500元左右,还能省掉天窗电机、排水槽这些复杂部件。 特斯拉用高强度夹层玻璃替代传统钢材和铝材,每辆车能省下至少1500块,利润直接往上窜。 可咱们车主呢? 夏天得自己买遮阳帘,冬天得忍受温差,最后还落个“科技感”的名头。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隐藏式门把手也是同样的套路。 宣传时说“能降低风阻,提升续航”。 可实际测试显示,这种设计对电车续航的提升微乎其微,反而成了紧急情况下的“绊脚石”。 有车主说,冬天戴手套按门把手经常按不准,夏天出汗手滑也容易失灵。 更离谱的是,有次我在商场停车场看到,一位女车主怎么都按不开门把手,最后发现是传感器没感应到,她急得直跺脚。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至于无物理按键的设计,更是让不少车主头疼。 特斯拉把空调、车窗调节全塞进中控大屏,高速上想调个温度,得低头盯着屏幕找半天。 有位新手司机跟我说,他第一次开车上高速,想开窗户透气,结果在中控屏上翻了三分钟菜单都没找到按钮,最后只能摇下车窗,结果噪音大得听不清导航。 传统汽车的物理按键虽然看着不够“高级”,但按起来顺手,关键时刻能救命。 可车企为了省成本——取消物理按键不用单独开模,后期改功能只用改程序,每辆车座舱成本能降30%左右。 可这省下来的钱,全转嫁到咱们车主的安全风险上了。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好在咱们中国市场没一直忍着。 先是车企开始主动求变,比亚迪海豹上市时,直接放弃了全隐藏式门把手,改用半隐藏式还加了物理解锁,就算断电也能开门。 问界M8更实在,官网首页就强调“断电能开”的门把手设计,把安全性当卖点。 就连10万出头的宝骏云海,也用非隐藏式门把手,宣传时不说“科技感”,就主打“便利和安全”。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监管层更给力。 2025年9月24日,工信部发布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 政策一出,特斯拉马上表态要重新设计车门把手,其他车企也开始自查。 有消息说,部分车企打算给全景天幕加隔热层,给车机加物理快捷键。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市场的反馈迟早会到来。 ” 美国车企的双标和“炫技设计”,终究抵不过咱们中国车主的觉醒和监管的铁拳。 现在全隐藏式门把手被禁了,越来越多车主呼吁规范其他“中看不中用”的设计。 我相信,以后汽车设计肯定会从“玩花的”转向“做实在的”——毕竟,车子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当科技展品的。

“当初冲着科技感掏的钱,现在全变成了糟心事。”-有驾

“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实用才是最好的科技。 ” 咱们中国车主,终于不用再为那些华而不实的设计买单了!

信息来源:工信部2025年9月24日《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相关报道;特斯拉北美官网2024年Model Y配置调整公告;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2018 - 2024年车门故障投诉数据统计;国内车主案例来自汽车之家、懂车帝等平台车主真实分享;业内人士成本分析参考《汽车制造与供应链》期刊相关研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