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的一场司法拍卖里,那辆2013年款的劳斯莱斯幻影终于有了个归宿。瞧,54802公里的表显,几乎不算多,豪车中算轻走的,估摸着平日都停在地下库,偶尔才被拉出来光顾一下。拍的时候,起拍价228万多,评估价也是差不多这个价。拍了17轮加价,最终以243.92万成交。比起起拍价,涨了差不多15万多点,但比那边广西桂林2011年款的,销量好、行驶少、价格还高出不到十万——真有点捡漏的嫌疑。
我当时报纸上看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瓜,这价买豪车,是不是有猫腻——毕竟,这要是真没啥隐患,这车值不?至少产权、维护都省事,关键还是历时少、货真价实,有点得意的味道。但细一想的话,也不是绝对的。拍卖价格也许反映了市场的微妙变化——或者,是那个售卖公司(说白了,就是财务突然亏损,硬要出货)跟买家之间的博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这车的内饰图,座椅上还落有些尘埃,确实没有对比新车那么光滑细腻。就是那几颗照明灯的灯罩,感觉得出来,维修挺麻烦的,说明车子平时没怎么整。豪车哪能说不讲究呢?反正我这心里有个疑问——是不是有人借机捡漏呢?车况没啥大问题,但也大部分二手车里潜着一些秘密,像隐患的电子设备、未及时处理的碰撞痕迹,还是得多留个心眼。
我问个突兀点的问题——你觉得,那些捡漏价格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些什么?难不成,厂家或者中介也在玩价差游戏,利用拍卖的空子?这其实挺像我们平时买二手手机,价格跳水,但实际设备还行,我们心里就会想:是不是哪块漏了?不然,为什么别人敢用腰斩价卖?这也得看具体的供应链逻辑。
因为我一直觉得,豪车的供应链关系复杂得不像话。宝马、奔驰的二手车拿到一线城市交易,比起厂家 — 经销商 — 维修点这个链条,底层要面对的,是库存压力和信任问题。豪车在这里扮演难得机会,不是说它车值不值钱,而是,关于安全、保养的细节才是真正的潜伏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确实没细想过,从根本上看,豪车的价值会不会被稀释?尤其像劳斯莱斯这种品牌,从全球供应和消费者心理来看,价格其实很拉胯。它的稀缺感,是靠手工、品牌、氛围维护的。车龄越大,稀缺感会减弱,价格也会随之波动。
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有人说,豪车折旧的速度,比普通车快得多。像那辆2013年的劳斯莱斯,至少有个低公里优势。它要是真只是闲置,可能就是库存车,原本价格还得看一圈全球二手市场。那我心里就会产生疑问,用体感判断,估计这车的二手市场价差,不会差太多,也就是说,价格会随着年份和里程表现拉锯。
而且,既然拍卖底价都在228万左右,成交价,才249万总得说还是便宜个把万。那为什么没有人出更高价?一方面,估算这次竞拍过程也就十几轮,竞买人也不过7人,竞争其实不算激烈。这会不会反映出,豪车的抢手其实比我们想象中差?毕竟,像豪车的维护成本,百万级别的养车负担,谁喜欢?你看我一个朋友,开了辆新款保时捷,搞得像养宠一样,停车还得特别选位置,要不就怕摔。
我觉得,拍卖里那几位看似捡漏的,是不是暗藏一些真相?就像咱们平时看二手房,价格惨跌,实际可能房子的问题都藏得挺深。豪车也是这样,价格放低,可能暗示有隐患或买家有限。也有可能,受制于市场情绪,低估了这车的潜在价值。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the个别车主为了圈钱,会不会故意让车看起来旧点,实际上技术还在?毕竟,电子设备和机械系统,都是躺平式堆积的,如果没有主动保养,隐患还是在的。还豪车的配件成本,一旦出现问题,得算上维修费,那个门槛就不一样了。
这次拍卖,真让我觉得豪车市场像个迷宫。价格波动、隐隐约约的隐患,还有那些捡漏背后的暗线。你有没有试过在二手市场超市里看东西,结果越看越觉得天知道那玩意是真的还是假的?豪车嘛,只不过把这个感觉放大放大,又加了点品牌光环。可我心里总觉得,这个低价成交的背后,隐藏的,也或许是一份不安。
能真捡便宜,未必是好事。那个,反正我心里也没个定数,就想问问——你觉得,豪车这种价低真相背后,最可能隐藏的,是刹那的捡漏机会,还是潜在的坑?
全部评论 (0)